文/吴从惠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的《苏幕遮》,仿佛为沙洲而写或者就是在沙洲写成。初秋的沙洲,秋高气爽,艳阳朗照。山川斑斓,幽静恬淡,风光旖旎,美景令人向往。
入秋以来,我更感受到了沙洲的秋韵。
柏油公路两侧,桂树、石楠如同两排绿色的墙,汽车在树廊里穿行,阵阵凉风从窗口贯入,神清气爽。人走在树下,脚步也格外地轻快。枫树、槭树开始现红,夕阳映衬下更美丽。路边稻田一片金黄,有的已收割。到处一片打稻声,剩下稻草把子横七竖八在稻田里装点秋色。
山染黛,水清透。村前的秀水溪,在村前蜿蜒而过,时湍时缓,忽开忽合。清澈见底的水潭中游着几尾小鱼。潺潺的溪水散发着清凉。河边的杨柳,绿意中有了鹅黄。细碎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在地,也是一幅幅彩画。
每年的九、十月间,是沙洲最美的季节。站在后龙山极目远眺,四周群山逶迤,翠谷纵横。山脚下,田畴纵横交错,田野正变幻着不同的姿态,时而平静,时而热闹。山上各种树木苍翠挺秀,像巨幅彩色画布。柿树的叶子,开始变黄,果子还未全红。银杏开始落叶。板栗毛茸茸的果子裂开嘴,伸手就可以采摘。果农主收入的桃、奈李、梨等品种都下树了。只剩一点小果品。偶尔有敲板栗的,柿子还没熟。到处空旷,沉戚。深吸一口气,充盈着清新舒爽的果香及草木清香。斑驳陆离的落叶铺满石板小径和民房屋顶,把整个村庄装扮得如诗如画。偶尔有飞鸟掠过,清脆的叫声,悠扬脆响。
这几天,正逢村里举办丰收节。村庄沉浸在欢声笑语中。入门处,稻杆围成的谷仓吸引眼球,沿路草地或村边屋墙窗台上,都有秋收产品有序摆陈晾晒。秋日暖阳下,辣椒红艳艳、苞谷金灿灿、稻谷黄橙橙、小黄姜香辣辣.....还有南瓜、红薯干、白辣椒、花生、板栗等。丰富的色彩,五彩斑斓,令人目昡,丰收的喜庆氛围弥漫在静谧的村庄。这些农产品不像是战利品,更像是展览的道具。农特产一条街重新装扮。民俗广场晒出了“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巨幅字样,摊位装饰一新,农特产琳琅满目。游客纷至沓来,驻足观赏,拍摄留影。不少美术爱好者正架起画板,写生创作。
如果从空中俯瞰沙洲,色彩斑斓的农家,处处流淌着诗意。南国初秋,一种明媚欢快的调子。
我到古村巷道里徜徉。小巷静静,没有喧嚣吵闹,没有行色匆匆的游人,只看到慢条斯理的长者。鸡犬之声不闻,换成了渠水淙淙流淌。曲径通幽处,也有果树。枝头上翠鸟和山雀跳跃,发出“啾啾”“喳喳”地欢叫。也没有了炊烟袅袅,甚至见不到柴火堆,到处窗明几净。因为农户已全部改烧煤气和电。呼吸着清凉的秋风,抚摸斑驳的屋墙,看墙上特殊年代的标语映入眼帘,清晰可见,仿佛时间倒流,历史故事又一幕幕在脑海回放。
沙洲,是有名的红色古村。1926年,大革命的火花就在这燃放。与伟人在一师同学的张盛珊在十区活动积极。沙洲也成立了农会,为迎接北伐队伍,筹款筹粮。有的地方还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
在沙洲村,发生了群众用草药救治红军伤员,以及三位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给房东徐大娘的生动故事。其实故事挺多,感人的也不少。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到沙洲采写半条被子故事,使民间流传的故事终为世人周知。这个故事的意义徐解秀大娘悟得最深:“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山村视察。那天,雨后初晴,双虹映天,瑞气呈祥。
这几天,中秋过后暑气未消。沙洲村前,到处人影匆匆、步履铿锵,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两周年之际,全市首届旅发大会正如火如荼准备着。游客中心前,花坛绿树映衬下,展板错落有致;环形游道经提质改造,洁净如新,串起处处景点;民俗广场早披上节日盛装,节会喜庆气息扑面而来……
来吧,到沙洲来走走吧,趁着秋天舒爽的风,带着家人小孩一起来吧,接受红色教育,还可顺带体验农业劳动,采摘瓜果蔬菜,了解乡村文化,亲近大自然。沙洲村,正以丰腴多姿的风采,喜迎四方来客。我们一起,从沙洲出发,走向未来。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肖雅之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