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 星期六 小雨
当听到这一季的《记住乡愁》要转方向做乡村振兴的时候,我多少有些蒙,因为我对于乡村没有太多的印象,有的也仅限于旅游景点的农家乐和上学时的农村社会调查,都是匆匆走个过场。因此,我对乡村生活并不熟悉。
没去沙洲之前,我在想象,今天农村的生活到底什么样?初到沙洲村,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半条被子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逛完村子一圈后,我问出了第二个问题,这里不是瑶族村吗,为什么全是徽派建筑?当我结束调研后,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我能不能在这养老?
当我在村里看到沐浴在晨光中的古朴民居,边摆摊边聊家常的大人,在巷子里游戏的孩子,三五成群的游客,我萌生出一个想法,其实我们想要的诗与远方,并不一定要在苍山下洱海旁,也不一定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今天的乡村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能在这里生活就太好了。
沙洲村的生活并不是我们在某些短视频中看到的,宁静的村庄生活,相反,它有些“吵闹”。沙洲村靠着红色旅游,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的收入节节高。最多的时候,村里一天接待过一万五千名游客。
外地人来到沙洲村,第一个看点肯定是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红军与当地人之间的军民鱼水情。而这个故事的背后,正是村里传承百年的“善”文化。
沙洲村不大,村里人也几乎都是一个姓,全村自古就有着“读善书、行善事”的祖训,这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变得习以为常。这一点在我们的采访嘉宾朱利志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他家的商店里拍摄时,还有一个小花絮,当时我们正好遇到村里人来朱利志家买东西,有一个客人没结账就把东西拿走了,我赶紧告诉朱利志还没给钱呢,可朱利志头也不抬就说:“我们村里人来买东西,一直都是记账。”在朱利志看来,这或许只是个不起眼的举动,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也是到最后我选择他作为我们片子故事主角之一的原因。
村民们在朱利志有困难时,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了他,这个话不多的湖南汉子在受到帮助后,一直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村里人。我们在村里拍摄的这几天,每天晚上看素材的时候,都能看到他在村子里干活的镜头。
在沙洲村,我们不仅看到了传承自祖训的“善”,更理解了“与人为善便是与己为善”的道理。“善”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方都能受益的处世之道。在采访邓国胜教授的时候,邓教授告诉我,沙洲村这种善文化,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村民朱利志因为生活困难,村里便给他提供了一个位置不错的摊位来经营,后来他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便主动把摊位让给了更有需要的人。这正是一种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式。
数百年前祖辈在沙洲播下善的种子,如今开花结果,沙洲人的善良,就如同村里果园里的飘来的果香,沁人心脾,让人回味。
(作者:刘楠 《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楠
编辑:章杰飞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