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2月2日讯 通讯员 黄玲艳 胡恒珲 郴州报道
“空心村”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不少年久失修的危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郴州市临武县武水镇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扭转传统“一户一宅”的观念,通过规划兴建“一宅多户”的住宅,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地指标的供需矛盾,也能让村民享受优质的生活环境,让村民转变为居民。
慕冲村
慕冲村坐落在城郊,现有村民448户、近1500口人,因地处城中村,己有十余年未审批建设用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许多项目在慕冲村落地建设,村内空心区与周围环境很不协调。村民罗细万住的这栋房子建设于1979年,虽然修缮过几次,但由于部分墙体开裂,一到下雨天就漏水。
目前,慕冲村内无人居住的房屋约200间,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这些房屋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砖混结构简易平房,年久失修。加上村内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村民住的并不舒心。
空心村改造迫在眉睫,由于慕冲村人口的逐年增多,土地减少,按照原来“一户一宅”的老传统来建房肯定行不通的,如何打破常规进行规划设计成了当地村委的头等大事。
武水镇慕冲村党支部委员罗旭丹介绍,支村两委为解决这个问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组长、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通过学习扭转了观念,摒除一些农村建房的传统思想,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次空心村改造的方案,通过多次的宣传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慕冲村充分盘活现有土地资源,拆除村内老旧危房屋,再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其中一期为70间,总面积约为5500平方米,二期为60间,面积约为5100平方米,规划建设多栋一宅多户的高层住宅,不仅能克服土地指标的供需矛盾,还能破解村内旧房、危房大量闲置,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慕冲村旧貌
罗旭丹介绍说,在乡村振兴的大政策下,通过各渠道给村民宣传政策,让村民观念由村民慢慢转变为居民,兴建一栋多层、一层一户的住宅,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如绿化、排污沟、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不仅能解决村民住房的刚需问题,还能让村子生态宜居。
“工程已进入前期整体规划阶段,坚持规划先行、依法依规改造,正常情况工程能在年底前顺利动工。”罗旭丹介绍,目前,慕冲村的空心村改造正在规划设计当中,他们有信心将其打造成全镇乃至全县的空心村改造示范点,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家乡、振兴乡村。
武水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君介绍,下一步,武水镇将以空心村改造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遵循“ 群众自愿、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推进空心村改造工程,建成集休闲、文化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空心村改造是武水镇引导村民解放思想的一个缩影,通过解放思想,创新举措还体现在预留地安置的合作开发上。位于隆武路的这个楼盘是车头村村民和企业共同开发的,通过合作村民可以从中获得“红利”。
高楼平地起
“为了解决失地农民预留安置地的开发问题,我们改变传统的建房模式,通过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发,分得一部分的房子。”武水镇车头村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果表示,通过这种合作开发的方式,不仅保障了村民的既得利益,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车头村共有预留地150余亩,以往,预留地抢建、乱建问题较为突出,给外观风格、规划布局、楼层数量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要规避这一乱象,还需要从扭转群众观念、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做起。
陈果介绍,车头村2组这个项目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项目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建设,计划明年7月完工,完工以后村民可以分到4500个平方米的房子。下阶段,该村打算参照现有的这种模式,把剩下的预留地进行开发,未来,车头村发展将全面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
近年来,随着临武县城镇建设的推进,武水镇镇现有近千亩预留安置用地善未开发利用。预留地开发利用是被征地农民长远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也是武水镇城中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阶段,该镇将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进一步盘活预留地资源。
武水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君介绍,该镇将大力提倡和引导推进预留地“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实打实的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和长远生计,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确保城市品质提升和强村富民“双赢”。
思想大解放首先要有思想的高度,只有先进的思想,才会有先进的行动,期待武水镇在各项工作中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黄玲艳 胡恒珲
编辑:章杰飞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