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风时刻1月31日讯(通讯员 李丽华)1月31日,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房间,现年73岁老人陈小兵端坐在工作室里,异常小心地画着五线谱,他这是又在为“乡村振兴进行时”忙创作了。
在北湖区安和街道下凤村,一个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正给广大乡村换一种方式生长,或许,也将为众多乡村,提供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
从城区到下凤村,仅需15分钟车程,便一脚能从繁华闹市踏入乡愁故里。青山绿水,茂林竹密,细闻着泥土的气息,倍感大自然的亲近,这真是一片绝佳的乡村旅游好去处。
亲近大自然是人之天性,在城市,每天都有人不断涌入城郊或乡村。“周末的时间,城区的学生和上班族经常组织前来,这是乡村旅游需求的痛点,更是城郊乡村发展的爆点。”在安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曹世立看来,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行走,容易压抑而疲惫,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近郊走走看看,会是一个释放压力的好办法。
四清湖(下凤)蔬菜产业园。(周峰/摄)
郴州四清湖(下凤)蔬菜种植观光园设置了农事体验、花卉观赏等项目,特别是在农事体验园里,设置了诸如磨豆腐、斗糍粑等设施,在静心地体验过程中,顿感慢了时光,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更是倍感亲切,发自内心的快乐不自觉地涌出来。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绝好的去处,在不久之前还是一片荒芜。
农事体验馆负责人曹丽芳做梦也没有想到,农事体验馆一炮打响,且反响越来越好。2020年9月28日试营业以来,短短5个月,已经接待了游客三万多人。其实,曹丽芳在开始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心里确实没有十足的把握,担心经营不理想,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乡村要发展,光有旅游的带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最根本的地方着手,壮大农业产业发展。
很多时候,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乡村会是最被遗忘的着落。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她,乡土的厚实、泥土的清香,以及各种无限可能,都能给久居城市的我们带来惊喜。于是,当年城市逐梦的披人选择了回巢,有情怀的企业家,也将投资的方向更多转向乡村。
“80后”李政三年前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回到村里开始他的农村发展大计,承包了近四百亩茶山成立仙人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乡村的广阔天地,需要更多的年轻人驰骋。”虽然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他越来越看到光明的前景。“现在发展农业产业,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带动、金融服务政策的倾斜,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大有可为。”目前,四百亩茶山修整到位,并进行品质升级,准备以“高山云雾茶”为品牌大力打造,并养殖了一万五千余只“仙居鸡”。
比起李政的养殖业发展规模,以曹丽芳为负责人的四清湖(下凤)蔬菜产业园的规模更大,模式更好。
下凤村全景图。(周峰/摄)
该项目是北湖区“蔬菜种植销售示范性基地”,作为市级“菜篮子工程”和惠民工程,总建设面积1400亩。采用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农业数据,监控棚内蔬菜生长情况,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口感。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成功将自己打造成集果蔬观赏、采摘果蔬冷储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培育种植基地。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借助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的思想意识转变、改就、大变。
正如这里的群众所说,村子里不仅要房子漂亮,更要活得漂亮。乡村振兴,也不仅仅是地容村貌的改变,更应该有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来自于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碰撞。
近年来,下凤村经常邀请市区街道技术专家骨干举办各类农业种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图文并茂、实例讲解、交流互动、发放资料等方式,为群众在水稻种植,牛、猪、鸡养殖及病虫害防治和牲畜病毒防疫与治疗等方面予以指导,让群众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据统计,参加技术培训的群众达4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30.9%。随着新型技术型农民增多,由他们运用个人所学,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正在聚集,小小乡村努力生长,一场“蝶变”正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快速发生。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丽华
编辑:胡用梅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