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忙着生产。
红网时刻3月26日讯 (通讯员 李维)3月25日上午,仰天湖瑶族乡才口水村扶贫车间十分热闹,数十台缝纫机规律运转,30余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着加工箱包制品。整个扶贫车间有300多平方米,车间内的箱子内装满皮革和布料。
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裁缝皮革面料。
这个扶贫车间由乡政府援建,2019年11月正式投产。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车间暂时停工,到2月28日起正式复工,这是仰天湖瑶族乡首个复工的来料加工车间。复工以来,车间已加工完成1万余件箱包制品。
一个月前,车间负责人陈录茂递交了复工申请。考虑到车间工人大部分都是附近居住的村民,同时也为了吸纳因疫情不能出去打工的人到扶贫车间来上班,仰天湖瑶族乡政府很快批准了复工申请。
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安装拉链。
陈录茂说,本打算春节假期结束就立即“上马”加工年前积压的箱包订单。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车间订单加工推迟了10天。“虽然有些着急,但都是为了我们车间安全考虑,大家都很理解。”看着手里一件件加工完成的箱包制品,陈录茂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车间的防控安全很重要,我们前期复工的村民都是一直没离开过仰天湖瑶族乡。”陈录茂说,考虑到加工车间的安全,车间在开工前进行了全面消毒,工人上班前做好了健康检查,上班期间每天要佩戴口罩、测量体温,详细登记个人信息等,首批复工人员也是考虑未离乡村民率先复工生产,对离乡返岗人员,车间按照统一要求,符合政府相关规定才能正式返岗生产。
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缝纫布料。
“我们车间一共有30余人,带动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陈录茂介绍,车间主要承担来料加工业务。原材料从广州市发来,他们加工成箱包成品后再发往广州,最后通过广州外贸商品交易市场将箱包发往东南亚各国。
今年58岁的廖志香是仰天湖瑶族乡才口水村一家扶贫车间的工人,也是年龄最大的工人。车间复工以后,老人主动报了名。目前,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箱包拉链的缝纫粘贴。“现在还能动,一个月做得多有2000多元。”能在家门口就近上班,廖志香十分满意。
“我在广州市打过工,也在郴州市区做过服务员,都没有在这里上班好,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还能照顾家。在家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接到复工通知后,我们都积极申请。”村民黄晓月曾到广州工厂学习过来料加工,回到扶贫车间后,她已经能熟练掌握箱包加工的各个流程,返岗后她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据了解,扶贫车间解决仰天湖瑶族乡剩余劳动力200余人,人均月收入2400元,熟练工人均月收入超过2800元,目前,各个扶贫车间陆续有序复工。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维
编辑:欧群军
本文为郴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