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蒋礼 郭鹏程 综合整理
“‘十五运’开幕式太惊艳了,让我更加期待四年后将在长沙举办的‘十六运’!”在收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直播后,郴州市2025年年轻干部湾区沉浸式培训班学员郭娜在朋友圈有感而发。就在不久前,她将广州培训期间捕捉到的全运热潮、前沿理念与湖湘文化底蕴深度融合,撰写的提案《关于丰富2029年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赛事及系列活动的建议》,被省政协《社情民意》采编,成为培训成果转化的生动体现。
从湘南腹地到珠江之滨,为期三个月的跨省沉浸式培训,不仅让年轻干部亲眼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速度与激情”,更让大家在对标先进中看清了自身优势、找准了发展短板。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带回的远不止鲜活的见闻、深刻的心得,更是一份“知不足而奋进”的清醒认知,一份“对标先进、加速赶超”的使命担当。
破茧之旅: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身份重构
郴州年轻干部带着“跳出岗位看自身、跳出湖南看郴州”的使命,开启了湾区沉浸式培训。
出发前郴州市委组织部精心组织了为期三天的“预热”培训——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郴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的专题辅导,再到招商引资实操技巧培训,每一项内容都紧扣“学用结合”的目标。往期优秀学员的驻企经验分享,更让大家对即将开启的实践之旅有了清晰预期。
抵达湾区后,学员们迅速调整状态、高效衔接,第一时间完成驻企对接与报到事宜。50名学员被精准匹配至广州和佛山的25家行业标杆企业,覆盖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生态环保、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高度契合郴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
“穿上工装的那一刻,才真正懂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驻点广州康立明生物的学员邬秀斌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无菌车间的震撼。显微镜下的细胞检测、误差不超过0.1毫米的试剂封装、严苛到秒的生产流程计时,让这位曾在单位写过无数“高质量发展”材料的干部感叹:“以前笔下的‘工匠精神’,此刻具化为指尖的温度。”
实训第二天,学员陈璐就随公司负责人前往一家下游企业走访洽谈,她感叹于湾区企业快节奏的特质,更对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感恩于心:“公司给我们量身定制了培训计划,安排了骨干员工帮带,既可以到生产一线沉浸体验,也有机会参加行业盛会,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当然得倍加珍惜!”
为确保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标,市委组织部牵头组建临时党支部,把从严管理贯穿培训全过程,市人才集团选派专人跟班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学员遇到的问题。严管与厚爱并重,让这场“沉浸式”培训真正沉到了实处。
解码湾区:从“现象”到“机理”的认知跃迁
周一至周五驻企培训,周末、节假日走访企业、看展参会,每周至少一次组内或组间交流,每月至少一次班级汇报分享……培训日程安排紧凑,既确保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也让学员在高密度的学习与互动中快速积累经验。
在广州天河行政中心,学员莫利锋记录下这样一组数据:85%的事项“秒批”、98%的材料“免提交”、100%的窗口“无否决权”。更触动他的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运作机制——不是简单登记,而是启动“部门会诊”,“这种把群众难题当改革课题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学细悟。”
文化赋能的湾区样本让学员梁嘉颖耳目一新:在佛山岭南天地,百年骑楼里的网红书店与粤剧体验馆隔街相望,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入驻300余家企业,“他们不仅保护文化遗产,还让文化成为生产力。”
学员颜燕作为公司代表参加了第20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展览,深切感受到广州会展业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展会就像一个超级连接器,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牢牢绑在了一起,展产联动的活力让人大开眼界。”
从政务服务的“改革密码”到文化赋能的“鲜活样本”,从产业协同的“联动逻辑”到企业管理的“精细之道”,“湾区经验”带来的认知颠覆,给所有求新求变的年轻干部带来众多启示。当他们带着这些认知回到各自岗位,便能将这份“湾区之道”转化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而这,正是这场解码之旅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双向赋能:从“学习者”到“贡献者”的价值共生
培训不仅为学员提供了学习先进经验、拓宽视野的机会,更成为他们发挥自身专长、反哺企业发展的舞台,由此开启了从“学习者”到“贡献者”的价值蜕变。
“没想到郴州来的干部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难题!”广州中恒源投资集团负责人对学员周秀赞不绝口。她积极向郴州市和化州市两地农业农村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后,帮助公司在化州的农业项目申报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获得每年至少30万元的项目补贴。
这种“双向奔赴”在培训中屡见不鲜。
学员陈洋和朱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与文字综合能力优势,助力企业成功通过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永兴县融媒体中心的楚娟利用AI数字人技术为企业打造虚拟讲解员,使产品推介效率提升40%;黄麒文帮助企业巡查煤炭中转码头,排查安全隐患5起,并协助制定详细整改方案;雷东华跨组调解企业劳动争议,促成和解,又为其进行“用工体检”,完善制度,有效降低其法律风险;拥有十余年博物馆布展经验的唐薇,正赶上广州地铁设计院布置新展厅,她发挥专长协助完成布展,还承担了讲解词撰写、培训讲解员等工作……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双向赋能的生动实践。
淬火成钢:从“湾区经验”到“郴州实践”的动能转换
抓实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真知促真行、以所学助发展,是此次大湾区沉浸式培训的核心落脚点。
返郴后,学员们结合湾区所学,通过干部职工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青年讲坛、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开展述学交流50余场次,受众2000余人次,湾区理念、湾区经验、湾区精神在郴州大地上广为传播,实现了“一人培训,多人受益,整体提升”的良好效果。
学员们立足自身岗位,化为一项项“微改革”的推动者,以“小切口”推动“大提升”。学员郭增返岗后参照驻点企业“扁平管理、高效沟通”的做法,在局内部推行了定期业务会商,有效提升了各部门沟通协调、合力解决工作难题的效率。学员欧阳继发借鉴广州“科普驿站”和特色科普馆经验,建议在桂阳县文化园建设科普驿站及科技工作者之家,目前已着手实施。
结合培训所悟和郴州所需,以湾区先进做法破解工作“老难题”,学员们形成涵盖新能源、低空经济、文旅康养等领域的调研报告50篇,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100余条。产业升级上,对标佛山美世乐模式提出构建“湾区总部+郴州基地”等建议;民生服务上,助推“口袋公园”等项目建设;体育事业上,3篇相关政协委员提案被省、市政协《社情民意》采编,为城市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从经验分享的“传薪者”,到发展献策的“谋划者”,再到改革攻坚的“实践者”,学员们以实打实的成果转化,加快了从“学习者”到“创新者”的蜕变。诸多源于湾区、兴于郴州的实践举措,正如同淬火后的钢水,不断浇筑着现代化新郴州的发展根基,让跨越地域的动能转换成为郴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蒋礼 郭鹏程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