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3日郴州讯(通讯员 肖依佳)“以前愁没手艺,现在村里送培训、发证书,心里都踏实多了!”11月13日,桂东县沤江镇秋里村的小悦里民宿里,周姐一边熟练地揉面、上屉,一边笑着说道。蒸笼冒出的热气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沤江镇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统筹部署下,构建起“技能培训+岗位供给+政策补贴”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精准对接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群体,拓宽就业渠道,助力群众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中式面点师技能培训现场。
“点单式”培训炼就致富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沤江镇联合县人社局,根据群众需求开设中式面点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叉车司机等实用技能培训课程,实现“缺啥学啥”。
秋里村依托136家民宿、年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的文旅资源,推行“群众点单、政府买单”以及“理论+演示+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专业教师手把手教授家常面点与地方小吃的制作技艺,既满足民宿餐饮升级需求,又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培训重点向监测对象和失业人员倾斜,合格即颁发证书。”驻村领导扶力祥介绍。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4场培训,覆盖227名脱贫户及边缘群体。
作为民宿聚集大镇,沤江镇凭借“天然氧吧城”的自然资源禀赋,2025年进一步联动县文旅广体局、消防大队、民宿协会等多部门,开展大型业务培训会8场;覆盖全镇民宿业主参与培训,制作印发《沤江镇民宿服务指南》宣传资料1000余份,对从业管理、消防安全等关键方面内容提供全方位指导。
“培训内容充实且又接地气,服务问候规范、投诉处理技巧、摆盘造型方法这些内容,让我茅塞顿开,对刚起步开民宿的我们真是场及时雨!”金洞村伴山民宿何大哥兴奋地说道。
如今,全镇民宿总量达785家,床位增至1.94万个,202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0%,技能培训成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红利。
“家门口”就业托起稳稳幸福
沤江镇积极落实政策扶持,强化资源对接与招商引资,吸引手袋、针织、皮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目前,全镇共有41个就业帮扶车间,帮助308名脱贫户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留守劳动力”变身“致富主力军”。

家门口的手袋厂生产车间。
盈利手袋厂车间,李姐一边缝制手袋,一边算起“幸福账”。“以前照顾婆婆和孩子,只能靠丈夫打零工。现在步行十分钟上班,按件计薪,上个月拿了3600元,还能存下钱给婆婆买药。”车间实行弹性工作制,不用打卡,方便员工兼顾家庭。
在宏夏墙体砖车间,黄哥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日子。“以前在外地,扣掉房租路费剩不了多少。现在每月能挣2800元以上,能陪家人、管孩子,一年能攒近3万元,日子越过越踏实!”
对于有意外出务工的群众,镇政府也积极搭建桥梁。“政府帮找电子厂岗位,还发放交通补贴,真是省心又暖心!”正在广东省务工的脱贫户郭大哥感慨道。
“民生温度”绘就幸福底色
就业帮扶既要“授人以技”“送人以岗”,更要兜住底线、温暖民心。沤江镇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脱贫人口就业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排查边缘群众和毕业学生就业状况,一旦发现失业或再就业难情况,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干部上门排查、推荐合适岗位、组织技能再培训。
在禾坪村村道上,总能看到一个略显蹒跚的身影,握着扫帚认真清扫路面。这位经常被村民称作“老黄”的中年人,今年59岁,肢体四级残疾,其妻子为智力二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女儿还读初一,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身上。
“以前在外头打工,因为干不了重活,工厂要么直接拒绝,要么给极低的工资,那种歧视的眼光真让人心里难受。”黄大哥说道。多年前他外出务工,但因身体原因屡屡求职碰壁,又需贴身照顾妻子,无奈只能返乡,就业难题和生活开支让他喘不过气,“那时候就怕家人生病,更怕自己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
得益于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了解家庭情况,帮他申请公益性岗位。如今黄大哥每月不仅能领到稳定工资,还彻底摆脱了“就业无门、生活拮据”的困境。
沤江镇公益性岗位里像黄大哥这样肢体行动不便、外出务工难且需要兼顾家庭的困难情况人群还有45人。这种公益性岗位的精准安排,增加的是一个工作机会,但守护的是一个家庭的温暖,并能够他们在服务家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打通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我们会持续优化培训内容、拓展就业渠道、完善补贴政策,增加公益性岗位供给,帮助更多人通过勤劳双手实现致富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镇党委书记郭洪波表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肖依佳
编辑:龙芳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