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王世军 许肖卓 郴州报道
一股清泉,能改变什么?
在北湖区鲁塘镇居民何海艳家中,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她边洗菜边感慨:“煮菜煮饭都用这个水,吃也这个水,用起来很方便。”而在不远处的太洞村,村民何恒文再也不用为枯水期发愁:“水烧开以后没有沉淀了,吃得放心。”
这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背后是郴州市历时多年、统筹推进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郴州市水利局精准施策,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从鲁塘镇投资1.04亿元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到遍布山乡的单村供水项目,一股股“放心水”正改变着数百万农村居民的生活。

鲁塘镇集中供水工程。
规模供水广覆盖 清泉入户惠民生
鲁塘镇的改变尤为典型。这个曾经饱受用水困扰的乡镇,原有水厂依赖岩洞水源,水质硬度高,烧开水垢重重。加之,长期矿山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每年8月至12月的枯水期,居民常常面临用水的窘境。
转机来自鲁塘镇集中供水工程的建成。这项由太山里水库水源工程和水厂供水工程组成的大工程,日处理能力达6000吨,采用先进的智能化一体设备,通过絮凝沉淀、反冲等工艺,确保水质清澈稳定。

鲁塘镇集中供水工程智能一体化设备。
“目前运行水质比较清澈稳定安全。”鲁塘镇水管站站长何毅介绍道,这背后是3万居民用水生活的根本改善。不仅如此,工程还满足了石墨产业园5家企业的生产用水,并通过水库调蓄缓解了下游3000余亩耕地的灌溉压力。
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苏仙区栖凤渡镇。这个1993年建成的老水厂曾经问题重重:设计供水量仅5000吨,却要满足6万余人的需求,长期超负荷运行;20世纪的工艺设备和300余公里老旧管网,导致供水压力不稳、漏损严重;运行机制不健全,管护经费短缺,长效运行缺乏保障。
栖凤渡水厂创新实施“分区管理+智能管控”,对镇区用户实行IC卡智能水表直管到户,对偏远村组实行智能总表管理,形成了“厂负主责、村组配合”的协同管护体系。同时配备专职水质检测室,建立“日常自检+定期抽检”的双保险机制,使这个30年的老水厂实现了从“保生存”到“优服务”的华丽转身。
鲁塘镇和栖凤渡的成功实践,是郴州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的生动缩影。在郴州市水利局的统筹推进下,嘉禾县的“三化五同”模式、永兴县和桂阳县的规模化供水工程等纷纷落地,一张覆盖广、水质优的规模化供水网正越织越密。
单村供水巧布局 精准施策润山乡
在规模化供水难以覆盖的偏远山村,单村供水工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型工程,根据各村实际,灵活采用山泉水、地下水等不同水源,配套一体化净水设备,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宜章县天塘镇仁洞村,喀斯特地貌让这里的村民世代饱受缺水之苦。
转机在2024年到来。通过“上级补助+村集体投入+企业投资”模式,仁洞村引进了新润水务有限公司,投资118万元建成单村供水工程。从9.3公里外的山坑引来自流地表水,452户2267人终于喝上了“放心水”。
同样的智慧在宜章县长村乡绽放。长启村上曹饮水工程虽然规模不大,却以其精细化管理赢得了群众拥护。村里安排专人管理,每三天抽水一次,实现了一年四季不缺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合理确定水价和收费方式,群众缴费积极性高。2018年新建净水设备后,每年开展水质检测,确保了饮水安全。
而在同属长村乡的大井村,一座提水式供水工程已稳定运行13年,覆盖6个自然村2120人。该工程从设计之初就独具匠心,采用优质的PE管材实现“全程到户”,从源头上减少了管网漏损和二次污染风险。13年来,主干管网维护需求极低,供水水质安全得到根本性保障。
大井村建立的“三位一体”精细化管护机制,通过组建用户沟通群,搭建了问题实时上报、处理进度透明的快速通道。管护人员每日早晚两次巡查,密切监控设备运行,并依据实际用水需求进行精准调度,在保障供水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能源浪费。
这些规模不一、模式各异的单村供水工程,无不闪耀着因地制宜的基层智慧,共同为破解农村供水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郴州方案”。
机制创新活水来 长效管护稳运行
农村供水,“建好”只是第一步,“管好”才是关键。在这方面,郴州各地探索出了各具特色又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

桂东县槐村村民胡桂招在自家院子接水洗菜。
在桂东县槐村村,当地构建了用水有人管、水费有人收、水质有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安全饮水管护长效机制,成功蹚出“民生工程 + 集体增收”的双赢路径。
村里不仅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维护,确保供水设施稳定运行,还建立了规范的水费收缴机制,通过村民议事程序合理确定水价,保障了管护资金的持续来源。同时,定期开展水质检测与净化设备维护,从根本上确保了饮水安全。
“我们不仅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水费收入的一部分还纳入村集体经济,反哺乡村建设,实现了民生保障与集体增收的良性互动。”槐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建东介绍道。
宜章县上田村注重推行“阳光运营”。村里推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每月定期公示水费收取和使用明细,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同时设立供水服务热线和微信群,发动村民发现问题随时上报,形成良性互动。这套机制让工程持续稳定运行超过16年,水费回收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在嘉禾县水尾村,村里将水源保护作为首要环节,聘请专业机构划定1.5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设置标志警示牌,严禁周边养殖和使用高毒农药。同时建立“春清淤、夏检修、秋消毒、冬防冻”养护制度,每季度清洗蓄水池内壁,保障蓄水清洁度。
水尾村还建立了全方位的管护网络。配备专职水管员实行网格化巡查,每日记录管网压力、设备参数,发现异常2小时内响应处置。设立5000元应急维修基金,组建24小时应急抢修小组,确保突发停水后4小时内恢复供水。十七年来,累计维修管网漏点130余处,更换老化管材1000余米,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桂东县槐村管水员每天都会巡查管线,监测水质。
这些成功的管护模式共同构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闭环:通过创新机制确保经济上的可持续,实现了“以水养水”;依托民主参与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凭借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供水安全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撑。
如今,郴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3.91%,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6.50%,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持续保持10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数百万农村居民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
郴州农村供水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坚持规模化和精细化并举,既建好覆盖广的“大管网”,也管好服务佳的“小工程”;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既注重硬件投入的“攻坚战”,也打好长效运行的“持久战”。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从单元分散向规模供水转变,从传统管护向数智化管理转变。
在郴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股股清泉正欢快地流入千家万户。这流淌的不仅是安全甘甜的饮用水,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最真实写照。
清泉流淌处,乡村正焕发新的生机。乡村因水而变,产业因水而兴,生活因水而美。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王世军 许肖卓
编辑:龙芳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