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姜恬 曹经雄 郴州报道
自2025年6月进驻涟源村以来,郴州市水利局驻涟源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水利惠民生、真情暖人心”的工作主线,聚焦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筑牢防返贫底线,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了从“硬设施”改善到“软服务”提升的全面转型,探索出一条具有水利特色、贴近群众需求的驻村帮扶新路径。
精心谋划,优化完善驻村帮扶工作布局
工作队进驻涟源村伊始,便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大意义,立足水利行业特色,结合涟源村实际,制定了“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并举、物质帮扶与精神关怀并重”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座谈,精准把握村情民意,确立了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防返贫监测帮扶为基础保障,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精神引领的帮扶工作体系,为全面推进涟源村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短板,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涟源村作为传统农业村,水利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工作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了全村水利设施现状和用水需求。
一是精准施策补齐水利短板。面对全村存在的季节性缺水问题,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累计争取专项帮扶资金11万元,重点推动三项关键水利工程落地见效:实施水利设施水毁修复项目,全面消除汛期安全隐患;推进三口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工程,有效提升蓄水保灌能力达30%以上;完成1公里灌溉渠道标准化改造,显著改善农田水利条件。这些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涟源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二是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工作队注重建立健全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指导村里制定了《涟源村水利设施管护办法》,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此外,还组织开展水利设施管护培训,提升村民自主管护能力,真正实现了"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的目标。
水利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预计每年可为村民增收20万元以上;全村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根本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筑牢底线,用心用情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工作队始终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来抓,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织密民生保障网。
精准开展动态监测。对全村147户脱贫户、554人,14户监测户、35人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实行分类管理、精准帮扶。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防返贫集中排查10余次,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风险隐患20余个,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全面落实帮扶政策。在饮水安全方面,完成全村供水管网改造升级,实现24小时稳定供水,水质达标率100%;在教育保障方面,积极协调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确保适龄儿童无一人因贫辍学;在住房安全方面,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彻底消除住房安全隐患;在健康帮扶方面,为全村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大力开展技能培训。针对部分村民产业发展技能不足的问题,工作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虾养殖、中草药种植等实用技能培训4期,参训村民达12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民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全村未出现新增致贫返贫现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弘扬孝道,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在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的同时,工作队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特别是将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精心组织重阳慰问活动。在今年重阳节来临之际,工作队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孝字当头·情暖涟源"主题慰问活动。活动现场设立健康服务点,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测量及健康咨询服务,累计服务群众80余人次;隆重表彰了10户"最美孝德家庭",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村70岁及以上长者以及监测户、脱贫户代表发放了节日慰问品,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深度挖掘孝道典型。在评选出的"最美孝德家庭"中,村民侯艳平的感人事迹尤为突出。面对母亲患肝癌近十年、父亲刚经历手术的双重压力,她毅然选择提前退休,全职回家照顾双亲,用平凡日常中的坚守诠释了"孝"的深刻含义。她的故事在村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孝道家风融入乡村文明建设的最佳注脚。
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涟源村将"孝老爱亲"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建立健全评选表彰机制,大力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同时,推动建立村级志愿服务队伍,在松岗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常态化敬老服务,为老人提供理发、义诊等服务,并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真正实现了"居家养老、邻里互助"的良性互动。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姜恬 曹经雄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