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 | 可岩可田小记
2025-11-17 21:37:13 字号:

散文 | 可岩可田小记

文/刘露

那日往可岩可田去,天光如水洗过的灰蓝粗布,素净得教人心静。车在山间迂回,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便从莽山的苍茫里,转进另一番光景——不见峻岭逼人,但见田垄低伏,屋舍零星,时光在这里,忽然就慢了下来。

最是那咖啡屋的屋顶,先叩了心门。

mmexport1763363671985.jpg

木结构的顶棚,偏为一棵树让出了位置。碗口粗的树干穿顶而出,枝叶在屋檐上舒展,仿佛它才是这屋宇真正的主人。室内仰面望去,青翠树冠遮天蔽日,光影从叶隙漏下,在木地板上洒满晃动的光斑。雨水想必也会偶从此处造访——但那又何妨?这不是疏漏,是谦卑,是人对草木最诚恳的礼让。手冲咖啡的醇厚里,竟似融进了风与树的鼻息,每一口都是山林的私语。

循着麦香步入面包屋,时光在此回溯。

不见电烤炉的工业轰鸣,唯见黄泥与石头垒起的面包窑,柴火齐整地堆在一旁,散发着日晒后的干爽。系棉布围裙的师傅说,面团发酵罢,便借柴火的余温慢慢烘烤。新出的欧包外脆内韧,入口是扎实的、带着烟火气的麦香。那是时间的味道,是阳光、雨露、土地,经由人的手,朴素而诚实地传递。

菜园与餐厅的百米之遥,是舌尖到土地的最短距离。

时节正好,畦畦青菜翠色欲流,肥厚的菜叶沾着未干的晨露,在日头下泛着油亮的光。小木牌上“自摘自烹,食在当季”的字样,邀人俯身掐一片嫩叶,指尖顿时染上清冽的香。邻屋餐厅的开放式厨房里,穿本地印花布衣的厨娘含笑接过,不多时,一盘清炒时蔬上桌。那鲜甜,是城里任何昂贵的有机菜都无法企及的

——它让我想起童年在外婆家,从田间到灶头不过百步,吃的正是这一口“活”的生机。

萌宠屋偎在菜园下方,是生灵与土地的温柔絮语。

温顺的羊、慵懒的猫与活泼的狗自在踱步。“这是‘墩墩’,怕生,熟了便黏人。”添水的小姑娘轻声说,她眼中的光亮让我感受到,这份与自然、生灵为伴的活计,给她的不独是生计,更是心头的丰盈。项目扎根于此带来的生机,便是这般具体而温暖。

最具野趣的,是往岩壁咖啡的攀爬之路。

土石小径被脚步磨得光滑,须稍费气力方能登顶。至平台时微汗正好,坐在突出的岩上歇脚,原木栏杆外是深深浅浅的绿。扫码点单后不久,便闻轻微的嗡鸣——一架无人机稳稳悬停,垂下吊篮盛着山下点的拿铁。啜一口温热的咖啡,看山岚渐起将远山染成水墨,忽然懂得:科技在此不是自然的敌手,而是谦逊的仆从,巧妙弥合了享受与打扰之间的界限。

暮色四合时,我坐在新餐厅外的弧形吧台。天幕支起,暖黄的串灯次第亮起如星子洒落,风从田野来,带着禾苗与泥土的呼吸。此刻终于彻悟“可岩可田”的深意——它可坚毅如岩,扎根土地尊重每一寸原始肌理;亦可温润如田,孕育生机承载人间对田园的所有想象。

在这里,“慢”不是口号,是自然的发生。他们不似在“建造”民宿,更像在“培育”一种生活:让过往旅人暂借一段山野时光,在树的生长、面包的发酵、蔬菜的采摘与一杯咖啡的等待里,找回生活原本从容的节奏。

离去时,行囊里没有纪念品,唯有舌尖的清甜、肺腑的澄澈,与一颗被自然熨帖得格外平和的心。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露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