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水与城市
2025-10-02 14:51:30 字号:

水与城市

第一部分:核心资料 — 水与城市的共生与挑战

1. 水是城市的“摇篮”与“命脉”

文明的起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水源提供了饮用水、农业灌溉、交通运输和防御功能,是城市形成的先决条件。

bec6a993-89d2-4128-901a-2317aeabea71.jpg

 城市的选址与发展:历史上,几乎所有主要城市都依水而建,或靠近河流、湖泊,或拥有优良港口。水是贸易的通道,使城市能够获取资源、输出产品、交流文化,从而繁荣壮大(如上海、伦敦、纽约)。

城市的基本功能:

生命线:提供居民日常饮用、烹饪、清洁用水。

 公共卫生:用于冲洗厕所、消防、清洁街道,是现代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石。

美学与休闲:城市内的河流、湖泊、喷泉、公园水景,极大地提升了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2. 现代城市面临的水挑战

 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许多超大城市(如北京、墨西哥城、开罗)面临严重的供水压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

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城市水体黑臭,生态系统崩溃。“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代价巨大。

洪涝灾害:

 “水泥化”:城市地面被不透水的沥青和混凝土覆盖,雨水无法下渗,形成巨大的地表径流。

 排水系统老化:许多老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无法应对极端暴雨天气。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城市的内涝和沿海城市的洪水风险。

基础设施滞后:庞大的供水管网系统老化,导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水资源浪费惊人。

3. 可持续的未来:海绵城市与水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核心思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具体措施: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屋顶绿化,恢复城市自然的“呼吸”能力。

水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等进行智能化管理。

 例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流量和压力,快速定位漏损;根据气象预报智能调度排水系统,提前应对暴雨。

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建筑中水回用(将洗澡、洗衣等灰水处理后用于冲厕、绿化),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二部分:生动的故事 — 水与城市的兴衰与重生

故事一:因水而兴,因水而困 — 北京与水的不解之缘

北京是一座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它与水的关系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历史的辉煌:北京之所以被选为都城,与其丰富的水系密不可分。永定河是它的“母亲河”,元明清三朝修建的大运河更是将南方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运抵京城,维系了首都的繁荣。城内曾湖泊湿地遍布,号称“北方水乡”。

现代的困境:近几十年来,人口激增和城市扩张,导致用水量暴增。大部分河流断流,湖泊依靠人工补水。为了满足需求,北京超采地下水数十年,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

南水北调的巨大影响: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每年为北京送来超过10亿立方米的汉江水。这杯“南水”极大地缓解了北京的水危机,替代了部分地下水开采,让地下水位得以开始回升。

启示:北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强大的城市,其发展也受制于水资源的“天花板”。解决城市水危机,需要跨区域的宏大工程,更需要本地的节水和循环利用。

故事二:与海争地,与水共生的智慧 — 荷兰的“三角洲工程”

荷兰是一个有三分之一国土低于海平面的国家,“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他们与水的斗争和共生,是全球城市治水的典范。

 故事的起因:1953年大水灾。一场强大的风暴潮冲毁了荷兰西南部的海堤,导致近2000人死亡,大量土地被淹。这场灾难震惊全国。

 史诗般的回应:三角洲工程。荷兰人启动了这项耗时数十年、举世闻名的巨型防洪工程。其核心不是一味地“堵”,而是充满了辩证智慧:

有的地方“堵”:修建巨大的风暴潮屏障(如东斯海尔德挡潮闸),平时敞开保证航运和生态,风暴来临时关闭。

有的地方“疏”:为河流拓宽河道,增加泄洪能力,推行 “给河流空间” 的计划。

动态管理:整个工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能够根据水位、天气数据进行智能调度。

启示:荷兰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如何用顶尖的工程技术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强大的自然力量(海洋、河流)达成一种动态的、安全的平衡。它告诉我们,现代城市的防洪思路,应从“对抗水”转向“管理水”和“为水腾出空间”。

故事三:一条河的“死亡”与“复活” — 韩国清溪川的复原

这是发生在21世纪初,一个关于城市更新和生态救赎的经典故事。

故事的黑暗时代:首尔的清溪川原本是一条自然的河流。在战后工业化进程中,它因污染和防洪之名,被一步步覆盖,最终在1970年代在其上方修建了高大的高架桥。它成了一条被“埋葬”在混凝土下的城市下水道,上方是拥堵的车流。

伟大的“拆桥”决策:2003年,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力排众议,启动了一项极具魄力的工程:拆除清溪川高架桥,重新开挖河道,让清溪川重见天日。

重生的景象:工程不仅恢复了水流,还重建了河岸生态,设计了亲水步道、文化广场和灯光秀。曾经被切割和压抑的城市中心,重新获得了生机与活力。

 带来的奇迹:

生态修复:鱼类和鸟类回归,城市热岛效应缓解。

经济复兴:沿岸商业和旅游业空前繁荣。

社会效益:为市民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空间,成为了首尔的“城市客厅”。

交通悖论:尽管拆除了一条主干道,但由于城市整体交通规划的优化和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增强,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并未恶化。

启示:清溪川的故事是一个象征。它标志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从 “以车为本” 回归到 “以人为本” ,从忽视自然到重新拥抱自然。它证明,修复水生态系统,不仅能改善环境,更能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重塑城市灵魂。

bf077fe5-188c-466a-b57e-fd6581cc0a7b.jpg

故事四:古城的“血脉”疏通 — 赣州的千年福寿沟

在中国江西赣州,有一套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让这座古城免于内涝之苦。

 故事核心: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任赣州知州时,规划并建造了这套以“福”“寿”二字命名的地下排水网络。它并非简单的下水道,而是一套精妙的系统性工程:

依据地势:利用城市北高南低的地形,自然形成排水速度。

“水窗”智慧:设计了可自动启闭的“水窗”(类似单向阀)。城内水位高时,冲开窗外排入江河;江水上涨时,外部水压会自动关闭水窗,防止江水倒灌。

 与池塘连通:将排水系统与城内的众多池塘相连,形成调蓄水库,暴雨时能蓄积洪水,干旱时能提供灌溉用水。

 今天的价值:在当今许多现代城市“看海”的背景下,这套运行了千年的古老系统依然坚挺,堪称奇迹。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系统治理的高超智慧。

启示:福寿沟告诉我们,解决城市水问题(尤其是内涝),不一定全靠高科技。尊重自然规律、进行精细化的、具有前瞻性的系统设计,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历久弥新的效果。

总结:

水与城市的关系,是一部从 “依恋” 到 “征服” ,再到寻求 “和谐共生” 的演进史。

 过去,水决定了城市的诞生与位置。

工业时代,城市将水视为可征服的对象和无限的排污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未来,智慧的城市管理者将视水为宝贵的资源、脆弱的生态伙伴和必须管理的风险。通过 “海绵城市”的弹性、智慧技术的精准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才能在与水的共生中,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与我们联系处理。联系邮箱czrednet @163.com)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红网综合

编辑:肖懿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