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城县城管战线,提起“曾铁牛”,几乎无人不晓。这个响亮的名号,属于该县城管局市政执法队副队长曾永志。
短平头、瘦身形,目光如炬、精神抖擞,走路虎虎生风……面对这位1979年出生的退役军人,人们不禁要问,为啥叫他“铁牛”?
这个看似朴拙的称号,恰恰是对他最高的褒奖:说他像铁一样坚韧可靠,像牛一样勤恳奉献。这份沉甸甸的认可,不仅源于他雷厉风行、坚韧不拔的作风,更与他一次次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累倒亦无悔的担当紧密相连。
军魂砺初心
汝城县城区域面积不小,公用市政设施星罗棋布,但从事市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城管人员却紧张。面对繁重的任务,曾永志将有限人员科学统筹安排为3组,自己则作为“机动力量”,随时补位到最需要的地方。无论是日常巡逻,还是防汛抗灾、应急救援等集中行动,他从来都是不折不扣、欣然受命。

曾永志奋战一线。
这种“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的劲头,深深植根于他的军旅生涯。1997年,曾永志参军入伍,立志献身国防、报效国家。1998年,他主动请缨参加全国抗洪抢险,与战友们在滔滔洪水中舍生忘死,成功解救驻地对面楚才学校的被困学生。1999年,获悉家乡郴州市区突发特大洪灾,他慷慨解囊,一次性捐出了近半年的津贴,当时他每月津贴仅有35元。2000年,部队驻地雪峰山地区深夜突发山火,他与战友们奔赴火场,冒着浓烟奋力扑救,守护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想想部队里激情燃烧的岁月,浑身就充满力量和斗志。”曾永志表示,“永葆军人本色、努力回报社会就是我的不倦追求。”
急难淬本色
“铁牛”名号的真正来由,是在202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中。
那年6月,汝城县普降罕见大暴雨,县城遭遇6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暴雨如注,洪水肆虐,曾永志带队守护近三公里沿江路段,冒雨蹚水勇毅前行,发布汛情预警、通知群众转移、设置警戒标识、帮助抢救财产……在灾情最严峻的几天里,他连续鏖战了三个通宵。
在巡查途中,他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地,被紧急送医。时任汝城县城管局局长黄飞闻讯到医院看望,眼噙热泪叮嘱:“城管铁牛,可不要累趴了!”这句话,让他“铁牛”的名号愈发响亮。经过短暂休养,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又匆匆返回了工作岗位。
“正是群众需要时,我要挺在前头、干在实处。”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这位“铁牛”的拼劲和韧劲,远不止于此——
2021年年初的寒冬雨夜,汝城六中学生必经的地下通道洪涝严重,他当即带队赶往现场。针对设备不能吸附的洪涝垃圾,他带头用手刨挖拉拽,清障排涝,从当晚八点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两点,为清早上学的师生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
2023年的除夕,汝城县城主干道近20多米防护栏遭严重损毁,他带队冒雨摸黑扫障抢修直至凌晨,度过了别样的“跨年夜”……
柔情系桑梓
“铁牛”并非只有铁骨,更有服务人民的热血柔肠。多年来,曾永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将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曾永志奋战一线。
在部队时,他就曾慷慨捐助身患白血病的小男孩,并写信鼓励其战胜病魔,并经常组织战友到驻地附近的特殊儿童学校帮忙,捐赠书籍文具。回到地方,他路见不平、伸出援手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帮助受伤小孩和突发疾病老人就医,协助痴呆老人、走散儿童回家,为外地流浪汉购买食物,主动修补小区坑洼路面方便居民,执勤中奋勇扑救居民楼初起火灾……
这份服务群众的赤子之心,更升华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多年来,他始终把红色基因的传承放在心上,多次组织青少年进行集训,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通过志愿服务、实操训练、聆听红色故事等方式,启迪孩子们涵养家国情怀,珍惜幸福生活。
“我历经军旅锤炼,常受党性教育,要为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尽绵薄之力。”曾永志说。
来源:今日郴州
作者:肖佩珊
编辑:沈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