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桂东县中坑村:“连心路”连通产业和人心
2025-10-30 18:19:04 字号:

桂东县中坑村:“连心路”连通产业和人心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骏 黄文涛 郴州报道

“你看这路,马上要通车了,以后采茶卖茶再也不用背着重篓绕山路了!”站在桂东县清泉镇中坑村新修的村道旁,茶农张乾太望着平整的水泥路面,眼里满是期待。

这条即将通车的“连心路”,正破解着全村人的“出行难”“产业愁”。

清泉镇是桂东的茶叶产业大镇,中坑村也不例外地发展着茶产业。满山的茶园、油茶林是村民的“绿色家底”,可一条“窄”“陡”“弯”的老山路,成了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微信图片_20251030144301.png

施工前实地探查研讨施工方案。

“以前茶叶外运,得先肩挑背扛送到山脚,再绕十几里路出山,遇上雨天,茶叶还容易受潮。”张乾太说,路不好,好茶卖不出好价,村民守着“绿海”空叹气。

2017年,身为党员的张乾勇,揣着“让家乡变好”的念头,辞去高薪高管,毅然返乡创业。他的眼光、思路及一心为民的公心,得到全村人的“信任”,被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

张乾勇牵头成立经济联合社,带着村民种茶、种油茶的同时,深知,“没有好路,产业就是‘瘸腿跑’。”

2024年,他带头谋划“修一条能通货车、连茶园、接民心的路”。

修路难,难在协调。项目要涉及50多户村民的土地,还有几座坟墓需要迁移。张乾勇带着村干部,白天忙施工规划,晚上就往村民家跑,最多的一户,他上门沟通了12次。

“路通了,茶叶运得快,你家的茶园能多赚好几千!”“坟墓迁移我们找好地,保证不委屈祖宗。”

软磨硬泡400多次,村民的顾虑慢慢化了,有人主动让出菜地,有人帮着劝说邻居。

张乾勇还是个“轴”人。施工中,他看到一处陡坡,就蹲在路边跟施工队“较真”。“这个坡必须再挖30厘米,降到15度!老人小孩走,安全第一,多花钱也要改。”

微信图片_20251030144316.jpg

降坡施工现场。

村民看在眼里,也主动参与进来。有人建议弯道加反光镜,有人提议沿途留灌溉水管接口……这些“接地气”的建议,都被村“两委”连夜商议落实,原本的“产业路”,慢慢变成了听民意、顺民心的“连心路”。

路修得快,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

1.7公里修路项目吸纳32名本地劳动力“家门口”务工。50多岁的村民蓝秋生每天在工地拌水泥、铺路面,两个月就赚了1.2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发放劳务报酬35万余元,人均增收超1万元。

更让村民开心的是,这条路不仅让村民出行安全便捷,还“唤”起了新产业。

这条路把村里的每个屋场串连起来,贯通着通往每一个山头的产业片区。

张乾勇指着沿途的茶园和粽叶林,说:“我们要把中坑村打造成‘茶山粽海’观光带,再融合瀑布景观、畲族服饰展示,吸引游客来赏花、品茶、体验畲族风情。”

微信图片_20251030144326.jpg

给新硬化的路面淋水降温。

刚铺好的水泥路面还带着余温,路边的反光镜已经装好,灌溉接口也预留到位。

站在路口,张乾勇一手攥着规划图,一手指着不远处,与同行的村“两委”商议:“茶园间要修便民通道,方便游客走进茶园体验采茶。粽叶林边,要搭个小亭子,让游客边包粽子边赏畲族服饰表演,还能品尝乌米饭。我们要把畲族美食、民俗表演搬上路沿线,让这条路既是‘运茶路’,也是村民的‘幸福路’。让中坑村变成游客愿意来、还想来的‘乡村游’目的地。”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骏 黄文涛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