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表彰对象事迹|张曼玉:十年琢玉暖夕阳
2025-10-21 12:12:51 字号: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表彰对象事迹|张曼玉:十年琢玉暖夕阳

编者按:秋意浓情暖桑榆,人间重晚晴正浓。为营造关心关爱老年人、共建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浓厚氛围,红网时刻与郴州市民政局联合开设“郴心银晖”专栏,以笔墨光影礼赞“银发人生”。

这里有“银龄榜样”的璀璨星光,走近全国敬老爱老典型,聆听他们的温情故事,见证岁月沉淀的榜样力量;这里有“法治护老”的坚实屏障,剖析典型案例,守护最美夕阳红的合法权益;这里有“社区共融”的创新实践,探秘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幸福密码,记录城市与长者双向奔赴的动人图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盛晓光 郴州报道

在嘉禾老年大学的音乐教室里,常常回荡着一阵阵悠扬质朴的民歌旋律。站在讲台前的,是市级非遗“嘉禾伴嫁歌”传承人张曼玉。她面前坐着一群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学生”,他们眼神专注,歌声铿锵——这动人的画面,正是张曼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老年教育、倾情敬老爱老事业的生动缩影。

爱校如家,她是老人心中的“贴心人”

每天清晨七点半,张曼玉总是第一个推开老年大学的大门。冬天,她提前烧好开水,为早到的老人备上热茶;夏天,她早早打开电扇,让教室清凉迎人。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她一坚持就是十年。

图片1.png

张曼玉组织志愿者在嘉禾老年学校为老人祝寿。

2024年夏天的一个暴雨夜,她因担心教室窗户未关,冒雨赶回学校,结果感冒发烧。次日,她依然准时出现在课堂。校领导心疼地劝她:“这种事交给年轻人做就好,你要保重身体。”她却微笑着说:“保护好教学设备是我的责任,更是对老年学员的尊重。”

十年来,她累计提前到校3600多次,从未因个人原因迟到或请假。她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老人视作亲人。在嘉禾老年大学,张曼玉就像一位贴心的“媳妇”,用行动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心。

以歌传情,她是非遗传承的“匠心人”

作为“嘉禾伴嫁歌”传承人,张曼玉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她耗时六个月,走遍全县10个乡镇、几十个村庄,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伴嫁歌原始歌词83首、曲谱47段。这份执着,只为让古老的歌谣重焕生机。

针对老年学员的特点,她独创“三步教学法”——用方言讲述民俗故事、分段教唱旋律、组织角色扮演,让学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民歌。学员李桂英动情地说:“跟张老师学歌,我们不仅学会了家乡的歌谣,更是践行了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微信图片_20251016105550_副本.jpg

张曼玉带领学员表演《伴嫁歌・嫁》。

在她的精心指导下,老年学员表演的《伴嫁歌・嫁》荣获郴州市老干部大学艺术节一等奖。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6月,她带领学员登上了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的舞台,让嘉禾伴嫁歌唱响全国。

数字助老,她是乐享银龄的“引路人”

面对数字化浪潮,张曼玉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新媒介传播。她开设“曼玉教唱伴嫁歌”短视频专栏,每周发布三条教学视频,吸引了大量老年粉丝,其中60岁以上关注者占比高达65%。

71岁的退休人员李解凤通过她的视频学会了用手机录歌,并分享给远方的子女,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2024年,该账号播放量突破10万次,被评为嘉禾县“银龄数字助老优秀案例”。

微信图片_20251016105635.jpg

张曼玉带着非遗进校园。

张曼玉还制定了《伴嫁歌5年传承规划》,在全县建立9个传承点,接收徒弟67名。许多学员成为社区文艺骨干,实现了从“学歌”到“传歌”的转变。

暖心服务,她是孤寡老人的“守护者”

作为嘉禾县爱晚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曼玉十年坚守爱老初心。每年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她都会带领5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携带慰问品走访全县10个乡镇的孤寡老人、军烈属和敬老院,累计慰问超过2000人次。

她牵头成立“伴嫁歌帮扶队”,每月为15名独居老人提供“五个一”服务:唱一首伴嫁歌、整理一次家务、测量一次血压、代购一次药品、进行一次心理疏导。这份持之以恒的关爱,让孤独的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图片2.png

张曼玉和志愿者们为老人们义剪。

2024年重阳节,她协调县中医院为康养中心89位老人义诊,并编排了伴嫁歌与太极拳融合的节目《银龄颂》;2025年端午节,她又为敬老院92位老人送去祝福和慰问品。这些活动已成为嘉禾县“敬老月”的品牌项目,带动300多人加入助老志愿队伍。

如今,张曼玉正在筹备“伴嫁歌老年传承基地”,规划建设排练厅、录音室等功能区,同步推进“四季歌・助老行”项目,与爱心企业合作开展“物资慰问+文化展演+健康服务”。她还计划推出“伴嫁歌文化体验之旅”,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张曼玉常说“伴嫁歌里唱的是生活,传的是真情,敬的是岁月。”十年耕耘,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敬老爱老的典范。“真正的敬老,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文化上的传承。”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盛晓光

编辑:龙芳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