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科技“智”援 | 黄友清:深耕麻纺三十载 织就产业新图景
2025-10-10 12:38:57 字号:

科技“智”援 | 黄友清:深耕麻纺三十载 织就产业新图景

编者按: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当下,郴州市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企业科技副总应运而生。他们作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的领航人,带来了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为展现这一群体的突出贡献,红网时刻新闻联合郴州市科技局推出《科技“智”援——郴州企业科技副总风采录》系列报道,聚焦郴州各县市区企业科技副总及其所在企业,讲述他们以智慧赋能产业发展的精彩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丰锦 郴州报道

在郴州湘南麻业有限公司的中试车间和生产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穿梭在机器之间,时而俯身查看纱线品质,时而与技术人员交流工艺细节。他就是公司科技副总黄友清,一位扎根麻纺织行业30余年的高级工程师。自2013年任职以来,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带领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从传统麻纺加工迈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用一项项专利、一个个成果,书写着郴州本土科技人才的担当与作为。

图片1.png

从技术员到领航者:与麻纺产业共成长的30年

黄友清与麻纺的缘分,始于1993年。这一年,他从湖南省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怀揣着对纺织技术的热爱,加入郴州黄麻纺织厂,从基层技术员做起。彼时的他,一头扎进生产一线,从设备调试到工艺优化,从质量把控到难题攻关,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逐步在实践中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成长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

2013年,随着市场对麻纺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要求的不断提升,企业亟需系统性的技术创新突破。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突出的研发能力,黄友清被任命为科技副总,全面负责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这不仅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推动产业升级的责任。”黄友清说,角色的转变让他有机会将多年的科研经验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结合,从“单打独斗”的技术骨干,转型为“统筹全局”的创新领航者。

三十载深耕不辍,黄友清收获了累累硕果:拥有10项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先后斩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纺织科技成果优秀奖”“郴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麻纺织行业技术带头人。

破局转型:以技术创新重塑企业竞争力

郴州湘南麻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麻纺织产品研发与制造的本土企业,产品涵盖黄麻纱、麻布、麻袋及麻纺非织造布等。但在黄友清加入初期,企业面临着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尤其在高端黄麻纱和环保型麻制品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只能依赖低端麻袋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任职科技副总后,黄友清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围绕“高端化、多元化、绿色化”的产品转型方向,主导推进了一系列关键科研项目。他带领团队攻克黄麻高支纱产业化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黄麻无毛羽纱技术,提升产品品质与舒适度;建设黄麻无纺布生产线,拓展麻纺产品应用场景。

如今,这些项目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黄麻超高支纱技术实现产业化,年收入超4000万元;黄麻防腐布凭借优异性能出口英国司法部,年销售额达600万元;黄麻非织造布技术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黄友清的推动下,企业成功摆脱同质化低价竞争,产品结构从低端麻袋向高附加值的纺织面料、环保包装材料、家纺产品延伸,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日常工作中,黄友清始终坚持“研发跟着生产走,生产跟着市场走”。他的工作轨迹遍布实验室、车间与市场,一边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一边与生产、销售、质检部门紧密协作,打通“研发—生产—市场”的闭环。“只有让技术真正落地生产、贴合市场,才能创造价值。”他说,这种协同模式让企业研发效率大幅提升,形成了技术与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图片2.png

产学研协同:打开创新“聚智”新格局

“麻纺产业的技术突破,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黄友清深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任职以来,他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企业与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国内纺织领域知名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起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在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共同申报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通过技术委托开发,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攻克基础研究难题;建立人才见习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为企业培养储备技术人才。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让创新资源实现高效整合。

与东华大学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双方围绕黄麻纤维改性开展联合研究,突破了传统纤维加工的技术瓶颈,为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托这一技术,企业研发的黄麻非织造布在环保性、透气性上实现突破,成为高端包装、医疗防护领域的“新宠”。同时,通过合作项目,企业年轻技术人员得到高校专家的直接指导,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团队注入了持久活力。

面对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化需求“断层”、中试投入大风险高等难题,黄友清探索出“项目制”管理模式:在合作初期明确产业化目标与路径,分阶段投入资源,自主建设中试生产线验证技术可行性,逐步降低转化风险。他建议,未来政府可进一步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搭建共享中试平台,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育人才强根基:为产业创新储备“后劲”

在黄友清看来,技术可以引进,但创新能力必须内生,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创新资源。为此,他将人才培养作为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充满活力的技术团队。

在人才引进上,他主导引进多名纺织工程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在人才培养上,他推行“实践+交流”双轨模式:定期组织内部技术培训,邀请高校专家来厂授课,让团队成员及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鼓励并资助技术人员参加全国性行业交流会、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与思路。

带领团队时,黄友清坚持“明确方向、充分授权、容错鼓励”的原则。他根据成员技能特长分配任务,让每个人在项目中找到定位;给予技术人员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方案;建立“项目制+绩效激励”机制,将研发成果与个人收益、职业发展挂钩,同时为团队成员争取各类荣誉,让大家在创新中获得成就感与获得感。

“只有让团队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在黄友清的带领下,企业技术团队不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还培养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锚定未来:绘就麻纺产业高端化蓝图

谈及未来,黄友清表示,企业将以黄麻产业创新为核心,聚焦黄麻纤维在新材料领域的跨界应用,重点推进三大方向工作:深化黄麻复合材料开发,拓展在汽车内饰、建筑建材等领域的应用;升级绿色加工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探索智能化制造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稳定性。

“我们的目标是,3-5年内开发出多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建成国内一流的黄麻研发与转化基地。”黄友清说,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企业发展,更能带动整个黄麻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郴州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郴州科技创新环境,黄友清充满期待。他建议,政府可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后补助力度,尤其是在中试和成果转化阶段;完善高端科技人才配套保障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搭建更高效的产学研信息对接平台,促进创新要素精准匹配。“相信在良好的创新生态下,郴州会涌现更多科技型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到行业技术带头人,从推动企业转型到助力产业升级,黄友清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在他的带领下,郴州湘南麻业正以全新的姿态,在麻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他的故事,也成为郴州企业科技副总助力产业创新的生动缩影。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丰锦

编辑:龙芳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