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王健 刘亦博 郴州报道
在资兴市唐洞街道高码村,每天清晨,人们都能听到“哒、哒”的声音——那是55岁的曹宏庚,拄着他的双拐,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曹宏庚是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高码村村民。他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残疾,常年依靠双拐行走。二十年来,他无微不至地照料智力残疾的妻子,将儿子培养成一名大学生,他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2025年,他获评“资兴好人”称号。
2006年,曹宏庚与患有智力障碍的罗炎结婚。面对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的妻子,他没有丝毫怨言,毅然肩负起照顾她的责任。每天清晨,他依靠双拐支撑,一点点挪动为妻子穿衣、梳洗。由于妻子无法配合,他常需单手扶拐,用另一手艰难地为她系扣、梳头,一遍遍轻声提醒:“袖子在这里”“该这样刷牙”。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常常累得他满头大汗。若妻子情绪波动撕扯衣物,他便缓缓蹲下,捡起衣物,再拄拐站起,温柔地搂住她,轻哼她最爱的山歌,直至她平静下来。
为了给妻子补充营养,曹宏庚每天早晨都会为她煮营养粥和鸡蛋。他一边拄拐稳住身子,一边搅动锅里的粥,再将煮好的鸡蛋仔细剥好、吹温,一勺一勺喂到妻子口中。邻居无不动容:“他自己行动都吃力,却从不让妻子受一点委屈。”曹宏庚总是憨厚地回应:“她是我妻子,我不管,谁管?”
2007年,随着儿子的降生,曹宏庚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他至今记得,儿子三岁那年深夜发高烧,他咬牙背起孩子,拄着拐仗冒雨赶去诊所。山路泥泞,拐杖深陷,他连人带拐摔倒在地,却立即用身体紧紧护住孩子,爬起来继续艰难前行。
尽管生活清贫,他从未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夜晚,在昏黄灯光下,他一边陪儿子写字,一边留意安静坐在一旁的妻子。“‘人’字一撇一捺,互相支撑,我们一家人更要彼此照顾。”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学会握住母亲的手,带她一起写字。清贫的小屋里,常常回荡着一家人温暖的笑声。
为了改善家境,给妻子和儿子更好的生活。2019年,曹宏庚拄着拐杖开始养鸡、种植冰糖橙。启动的5000元,是他多年开三轮拉货攒下的全部积蓄。
养殖之路异常艰辛。他每天清晨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拎着沉重的饲料桶挪进鸡舍。因双腿无法弯曲,他只能倚靠围栏保持平衡,一点点撒料、清理。搬运饲料时,他不得不先将拐杖倚墙,俯身抱起袋子,再重新撑拐一步步挪动,每搬一趟都汗流浃背。
有一年,养殖场不幸遭遇疫情,大半鸡苗死亡,他跪在鸡舍中,拄着拐杖清理死禽,泪汗交织,却从未放弃。
种植果树同样困难重重。垦荒时,他只能用一只手挥锄,另一手撑拐维持身体平衡。在坡地中行走极易摔倒,他常常满身泥土,双手磨出血泡,仍坚持刨坑、栽苗、浇水。每到傍晚,他总会挽着妻子的手,一步步挪到果园,耐心地告诉她:“这是橙树,以后结果了,剥给你吃。”
如今,山上有冰糖橙,山下有土鸡,曹宏庚的事业稳步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妻子在他的长期悉心照料下,状况逐渐好转,已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自理和家务。更令他欣慰的是,儿子2025年考上了长沙的大学,实现了这个特殊家庭最美好的梦想。
曹宏庚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何为“丈夫”“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他用一双拐杖,撑起了一个温暖而完整的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演绎着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健 刘亦博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