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胡生加:一个“帮”字写最大
2025-05-16 18:55:52 字号:

胡生加:一个“帮”字写最大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蒋淑芬 郴州报道

1976年秋,2名蓝山籍乞者牵1孩子一路行乞,途经临武县杨梅江村时,敲响了一农户的大门。门应声而开,望着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3人,女主人非但没有一脸嫌弃立马驱逐,反而将其迎进了门。

女主人煮饭、烧水、找衣物给3人洗浴换新,并安排他们在教书在外的大儿子的婚房里住了一宿。次日临走前,她还将乞者布袋子里“讨”来的冷饭,给换成了自家的大米。后来,乞者每年行乞至临武境内时,都会寻来女人家借住一晚,且持续了3年。

好心留宿陌生人乞者!家里发生的一切,女人的儿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打小,就耳濡目染好家教,母亲一颗善念的种子,会在孩子的生命里绽放出怎样的花朵?

“我记得,那时我只有12岁。妈妈用生命影响生命,她那纯洁质朴的善良,后来整整陶染了我的一生……”再忆母亲的悲悯心发乎情,今年61岁的胡生加依然融于行。

一笔“搀老”

胡生加,临武县舜峰镇杨梅江村人,中共党员,现任临武县好人协会副会长。他经过商、从过政,人生轨迹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迈出的每一步,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果敢与睿智。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孩子,家里七兄妹,我排行老五,爸妈平日里忙着做事贴补家用,所以从小到大,我没少受乡里邻居的照顾。”

除夕,本是举国上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日子,却是胡生加夫妇最为忙碌的日子。

每逢除夕,夫妻二人都会给全村的80岁老人、特困老人挨家挨户送慰问金,人均300元,这件事自2010年起至今,胡生加一做就是15年。

心中常念农桑苦,耳里常闻饥冻声。胡生加从心底升起善良,用情守护、用爱践行,纵时光荏苒,敬老、爱老、助老之心一如初见。

4EAFA59E83556A699B49882C20C2418E_副本.jpg

胡生加与老人聊家常问近况。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胡国兴,75岁,家庭困难,妻子患糖尿病常年服药,去年儿子、女儿先后突发疾病,且均确诊为癌症。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顶梁柱啊,他才四十几岁,他这一倒下,让我们这一大家子怎么办?”胡生加上门探望,老人边服侍儿子边揩泪的话音一落,胡生加捐出1万元叫他们赶紧上医院治病。

然,生命无常。老人的2个孩子,最终还是医治无效相继离世。抬头家徒四壁,低头孤寡老弱,胡生加瞅着甚是怜贫恤老,安慰老人节哀后,又借了4万元给老人处理儿子的后事。

无独有偶。对胡国兴一家的帮扶,绝非个例。

每逢村里家境贫寒老人离世,胡生加都会应时出现,帮他们解决丧葬费用事宜,他的爱永不缺席,直至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就像一场及时雨,行民所盼、解民所忧,捧出花,点缀年关时节的寂寞生活;化作霖,抚慰至暗时刻的干涸心田。

一笔“扶智”

“有困难,找胡总!”

慢慢地,胡生加这个名字一传十、十传百,乐于助人的好口碑在社会上口口相传,春风十里不如做好事、放春风的他。

“我经常接到陌生家长请求帮助的电话,在我资助的众多孩子中,有主动上门的,但更多是通过周边村委干部引荐的。”

一个人,帮本村是本能,帮社会则是升华。胡生加以有爱之心做有爱之事,“兼爱”思想在他身上,是一种自发的真心付出,更是一种大爱的真情流露。

C07574D8F2998A89D10FD7C6D6CE771D_副本.jpg

资料图。

大岭村学子胡瑾烽,高三在读,成绩优异,自己和母亲都身体不好,全家生计仅靠父亲一人种田地维持,高额医疗费和学费不堪重负,胡生加每学期捐助1万元;

陈家塘村两姐弟,胡芮溪大二、胡恒睿高二均在读,父母离异后父亡,无依无靠,学费和伙食费皆无着落,胡生加每人每学年捐助1万元。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胡生加就是这样,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

“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我也是从苦日子一路走过来的。每个家庭都有不为人知的困难。我知道了伸出手搀一把,帮助就像是解结,结解开了,路通了,家庭也就有希望了。”

也许,是看过了太多的人间疾苦,也就深谙了太多的搀扶力量,胡生加心怀悲悯见苍生,帮扶的信念愈发坚定。

2013年,双溪禾鱼小学时任校长邝双兴的愁音,传到了胡生加的耳朵里:“学校办公条件简陋,课桌破损不堪,学生课间休息意外擦伤时有发生,安全隐患严重,亟待解决。”

胡生加二话不说,马上自掏腰包4万多元购置课桌360套,还书声琅琅的菁菁校园窗明桌净。

841F55F318EBB219AEAA7E277BFAB0E1_副本.jpg

胡生加到禾鱼小学看望老师和孩子。

同年,胡生加还创办了临武县禾鱼小学爱心助教基金会,并勇挑大梁担任会长,秉承“爱心助教”宗旨,资助贫困学生、表彰优秀学生与教师,2013年至今,个人捐助资金达50万元,惠及学生360人次、教师180人次。

2020年至2022年,他再次出资20万元,用作学校厕所改造、下水道修缮等。

他就像一支蜡烛,被这个社会因为需要与被需要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于点滴善举中折射时代光芒,爱与敬同行,平凡中不凡。

一笔“兴村”

“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每次返乡回家,事业有成的他常常这样喃喃自语,心也似乎被什么牵绊着,总想为大家做点啥。

“眼看着,全县的空心村改造工作都陆续启动了,但咱村苦于没有资金啊,连坑坑洼洼的路都没法修,更甭提建房修广场了,唉这该如何是好?”

2015年的一个夜晚,时任村支书胡玉加披星戴月寻来,跟胡生加打开了倾诉的话匣子。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胡生加的人生字典里,他共情的,不仅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更是话里蕴藏着的“我与家乡共成长”的责任与担当。

于是,胡生加的目光又转投杨梅江村的新农村建设战场,主动垫资600多万元,新建村综合大楼、文体广场、新农村村民住房和整村道路硬化、亮化与绿化。

在他的帮助下,杨梅江村焕然一新,于2019年成功获评“湖南美丽乡村”。

B8BF7AE7EA19BD3F62311A01401FCBFA_副本.jpg

杨梅江村全貌。

“现在,只要是走在路上,看着脚下的宽敞平坦,就会想起生加,真是个好人呐,没有他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提及胡生加,村里人的感激不绝于耳。

他就像一根扁担,左边挑起杨梅江村沉甸甸的梦想,右边挑起父老乡亲梦中的春天。

20942E981A83705786945648CCC306DB_副本.jpg

“湖南美丽乡村”杨梅江村。

“我的奶奶和爸爸,是我们3姐弟最好的活教材。现在我工作于长沙,也是长沙红网爱心家园的志愿者,自2023年开始,我每月去长沙第一福利院做义工2次,并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部分接济他们,我且帮且快乐。”谈及好家风的言传身教,大女儿胡佳云如是说。

有多少张泪流满面的面孔,就有多少个鲜活故事在人间再现。从母亲,到自己,再到儿女,胡家三代传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爱心善念,就像一个火炬,一代接着一代向下传递,以笃定、以铿锵、以无疆……美德如此,值得嘉许。

“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接受记者采访当天,当被问及做好事是否图回报时,胡生加寥寥数语,道出了念兹在兹的帮扶初心,以及掷地有声的不悔践诺。

78B9C4BC278EF1588F7BBB76F0A23925_副本.jpg

胡生加个人获评获奖证书。

近年来,胡生加通过临武县教育基金会、临武县慈善总会、临武县好人协会、临武县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联谊会、临武县禾鱼小学爱心助教基金会等单位,捐资总金额近300万元,其本人先后获评“脱贫攻坚十佳爱心会员”“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 先进会员”“临武县扶贫爱心人士”“捐资助学爱心人士”。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蒋淑芬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