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唐丽 吴蕾 郴州报道
在医疗改革的浪潮中,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正奏响一曲激昂的奋进之歌。
3月28日,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刘向儒、院长方力为该院“驻基层医院帮扶工作队”授旗。
4月1日,市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王茜奔赴永兴县人民医院任职,拉开了为期一年的驻点帮扶工作大幕。
4月7日,市一医院何旭光、胡浉波、谭智军、谭勇平、谢靖、邹小玲、尹美祥7名专家分别进驻桂东县人民医院、宜章县人民医院、临武县医疗集团、汝城县人民医院、嘉禾县人民医院、宜章县中医医院、桂阳县妇幼保健院7家基层医院,开启了他们的帮扶之旅。
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卢新林(左一)在桂阳县中医医院指导开展“心脏康复+传统康复”融合治疗技术。
预计最晚至4月中旬,市一医院的对口帮扶网络将如同一张大网,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的2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
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市一医院锚定“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正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专家组团下沉帮扶、智慧医疗赋能等创新举措,把优质医疗资源精准输送到基层,以“强基层、促均衡、惠民生”的医改实践,托举起基层百姓的健康梦想。
帮扶专家见面会。
高位推动 构建优质医疗新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市一医院,早在2010年就踏上了对接帮扶基层医院的征程。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进,市一医院以紧密型医联体的形式,先后与临武县人民医院、桂东县人民医院、汝城县人民医院建立帮扶关系,以技术提升破解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市一医院领导为“驻基层医院帮扶工作队”授旗。
2025年伊始,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刘向儒带队,医院党委班子成员纷纷出动,走访了包括郴州市、衡阳市、韶关市等地在内的23家基层医疗机构,在广泛听取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临床科室负责人以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全面了解当地医疗服务现状和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基层医院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对口帮扶工作纳入该院2025年“九项重大改革”核心任务,明确了以“网格化组团帮扶”为纲,以“技术+管理”双下沉为策,致力推动形成“市级龙头引领、县级枢纽支撑、乡镇网底兜牢”的分级诊疗格局。
根据《方案》,市一医院将全市11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责任片区,医院领导分别带队,以网格化包干方式为20余家基层医院量身定制帮扶方案;选派副高以上职称专家长期驻点,同时组建机动团队巡回支援,确保帮扶工作“全覆盖、不断档”。不仅如此,《方案》还建立了“责任共担、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机制,将帮扶成效与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紧密挂钩,通过DRG绩效考核、双向转诊激励等措施,实现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共赢。正如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刘向儒所说:“这份具体而新颖的帮扶方案,旨在构建优质高效的新体系,完善上下联动的新机制,探索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让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更明确、分级诊疗更顺畅、服务水平更优质、群众就医更便捷。”
市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王茜(左一)在永兴县人民医院为患者实施手术。
精准施策 激活基层“造血”能力
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春风吹进基层,带来的就是一场医疗技术革新的盛宴。
4月1日,王茜刚抵达驻点的永兴县人民医院便大显身手,主导完成了该院首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47岁的患者因月经异常被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轻度贫血。经超声检查发现,患者的肌瘤体积大且位置特殊,手术风险高。放在以往,患者只能被转往上级医院救治。如今,在专家的助力下,患者在家门口就解决了难题。
在桂东,71岁的钟阿婆也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她因糖尿病面临截肢风险,幸运的是,市一医院手足外科专家陈耀武正在桂东县人民医院驻点帮扶。陈耀武带领团队成功为她实施高难度左足筋膜瓣移植术,不仅避免了截肢,还为她节省了近万元转诊费用。
基层医疗技术薄弱,一直是群众“看病难”的症结所在。市一医院下沉的专家团队,恰似一把把利刃,用精湛的技术打破坚冰,一步步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看大病的心愿逐渐成为现实。
帮扶,不仅仅是简单的“输血”,更重要的是为基层医院“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针对基层医院管理粗放、人才断层等问题,市一医院推出“管理输出+人才孵化”模式。
挂职帮扶——选派副院长级骨干技术人员挂职基层医院,深度参与医疗质量管理。2023年3月,市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军受医院委派担任桂东县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两年来,李军在该院积极推动建立三级查房制度,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开展VTE防治攻坚行动,推行病案质量提升工程,成功帮助该院将医疗差错率降至0.12‰。
同质化培训——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卢新林自2024年9月驻点桂阳县中医医院后,精心开设“每周三业务学习”“每周四病例讨论”等常态化培训课程。截至目前,已累计授课300余场,培养基层骨干500余人次。
学科建设——市一医院麻醉科、神经内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进驻汝城县人民医院后,帮助汝城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7个省市重点专科,其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全国 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二三级医院考评中被评为优秀。
医、教、研、管全方位提升,市一医院精准施策,将优质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市县域,为当地群众带来“家门口”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向着“大病不出市县”的目标大步迈进。
市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军(左二)在桂东县人民医院组织开展急救应急演练。
智慧赋能 打通救治“最后一公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市一医院还将智慧医疗融入帮扶工作,为基层医疗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3年9月,桂东县人民医院建成全市首个县级5G智慧急救平台。2024年1月19日,该平台与省急救中心平台联网;2024年12月4日,桂东县人民医院5G智慧化急救体系建设正式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桂东县急救体系正式迈入5G时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成功抢救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平均缩短40分钟。急救体系的“零时差”成功打通了医疗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1月17日,桂阳县中医医院接诊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名患者情况危急,将其转到外院或请外院专家来院做手术,都将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关键时刻,在外学习的市一医院帮扶专家卢新林开启视频,通过远程指导该院医生顺利完成了冠脉支架置入术。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仅用了65分钟,这场生死时速的“远程支架”手术,刷新了县域救治纪录。
智慧赋能,让市一医院的对口帮扶搭上数字列车。如今,依托医联体信息平台,我市各基层医院可随时与市一医院发起远程会诊。2024年,市一医院完成远程会诊800余例,基层诊断符合率提升至95%。借助5G、人工智能技术,市一医院打破资源的时空壁垒,正致力于让远程医疗、智慧急救成为基层医疗的标配。
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数据见证着帮扶成果:桂东县人民医院开展冠脉介入手术后,患者人均费用较转诊减少30%;通过技术下沉,基层医院上转患者同比下降23%,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88%。这一升一降之间,是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的医疗实惠。
与此同时,市一医院组建多学科团队深入乡镇,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筛查2万余人次,为基层百姓建立健康档案5000余份,慢病控制率提高20%;在桂阳县中医医院试点开展的“心脏康复+传统康复”融合模式,不仅让23岁猝死患者张某恢复了行走能力,还惠及200余名重症患者。这些健康防线“前移”的举措,有力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自2024年以来,市一医院累计派驻专家200余人次,开展基层手术超千台,推动10余项新技术填补县域空白,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从“患者追着专家跑”到“专家围着患者转”,市一医院以改革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精彩篇章。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市一医院将始终牢记这一誓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区域医疗龙头的带动作用,持续以帮扶基层医院服务能力提升为使命,以破釜沉舟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全力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迈向新高度,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可及、实惠的医疗服务。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丽 吴蕾
编辑:何雨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