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龙玉翠 郴州报道
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控制癌症风险因素,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治疗。
从绝望到重生的抗癌故事
63岁的朱女士(化名)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书写了一场生命的逆袭。3个月前,肺癌晚期的她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甚至陷入昏迷。辗转多家医院后,她被确诊为“肺癌脑膜转移”——这一恶性肿瘤最凶险的并发症,被称为“癌王背后的杀手”。传统化疗难以突破血脑屏障,反复腰椎穿刺更让她痛苦不堪。就在全家陷入绝望时,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与肿瘤内科团队为他实施了“Ommaya囊植入术联合鞘内化疗”。两个月后,朱女士的脑脊液肿瘤细胞奇迹般转阴,如今他已能接送孙子上学。“本以为被判了‘死刑’,没想到医生们真的创造了奇迹!”朱女士丈夫感慨道。
反复腰椎穿刺增加患者痛苦,Ommaya囊植入联合鞘内化疗解决这一问题。
肿瘤细胞的扩散路径。
许多人听说过癌症脑转移,却对脑膜转移知之甚少。神经外科方松医生解释:“脑膜转移是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侵入脑和脊髓表面的软膜,并在脑脊液中广泛播散,就像在神经系统的‘土壤’里撒了一把种子,这些种子不仅压迫神经导致瘫痪、失明,还会阻塞脑脊液循环引发脑积水,患者往往因剧烈头痛、昏迷而病情急速恶化。”
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超过3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普通头痛或颈椎病。方松医生特别提醒:“若肿瘤患者出现颈部僵硬、腰腿剧痛、视物模糊或喷射性呕吐,需高度警惕脑膜转移,尽早进行增强MRI和脑脊液检测。”
传统治疗困境:药物难达“敌后战场”
长期以来,脑膜转移被视为“治疗禁区”:
全身化疗:药物因血脑屏障阻隔,仅有不足1%能进入脑脊液;
反复腰椎穿刺:需每周多次穿刺注射,感染风险高,患者痛苦不堪。
“就像打仗时弹药总被城墙挡住,即便突破城墙,补给线也脆弱不堪。”肿瘤内科刘海龙主任的比喻道尽传统疗法的无奈。
创新破局:植入“生命胶囊”实现精准打击
方松医生在为患者做“Ommaya囊植入手术。
为攻克这一难题,医院神经外科与肿瘤内科组建多学科团队,率先在湘南地区开展Ommaya囊植入术联合鞘内化疗。
什么是Ommaya囊?这个形似纽扣的装置被誉为“智能药物港口”。通过微创手术将其植入头皮下方,连接导管直通脑室,形成一条直达神经系统的“抗癌特快通道”。神经外科方松主任医师解释道:“手术仅需1小时,患者次日即可下床。一次植入可终生使用,既避免反复穿刺,又能让药物浓度提升10倍以上。”
如何实现“精准抗癌”?术后,肿瘤内科通过Ommaya囊定期注入化疗药物,如同“定向狙击”般清除脑脊液中的癌细胞。“我们会根据基因检测动态调整方案,如肺癌患者联用靶向药,乳腺癌患者选择鞘内赫赛汀。”刘海龙教授介绍,该技术已让80%的患者颅内压显著下降,生存期平均延长12-15个月。
多学科协作:1+1>2的生命保卫战
“对抗脑膜转移,单打独斗行不通!”刘海龙主任强调。医院为此建立标准化协作流程:
·术前:神经外科3D评估肿瘤范围,肿瘤内科筛选敏感药物;
·术中: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护航,确保导管精准到位;
·术后:两科联合随访,同步开展化疗、免疫治疗。
这种“外科建通道,内科打配合”的模式,让治疗效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76%头痛症状一周内缓解,43%脑脊液肿瘤细胞完全清除。
专家呼吁:早发现早干预,改写生命结局
“许多患者因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期。”刘海龙主任呼吁,肿瘤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脑脊液筛查,若出现“三痛两障碍”(头痛、颈痛、腰痛+ 视力/运动障碍),务必立即就医。目前,医院已开设脑膜转移专病门诊,由神经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专家联合坐诊,并提供Ommaya囊植入绿色通道,为多位患者实施了该项治疗。从“无药可医”到“精准剿杀”,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用技术创新诠释医者仁心。这场多学科协作的抗癌战役,不仅为患者赢得生存时间,更让无数家庭看到绝境中的曙光。正如朱女士家人所言:“这里不仅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更点亮了生命的希望!”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龙玉翠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