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2月24日讯(通讯员 朱桥)“大家加油挖,今天有1300株粽叶苗订单需要送到井冈山的客户手里!”2月24日,在桂东县桥头乡侠头村粽叶基地,种植大户陈登辉一边带领工人们忙活一边激动地说,开春以来粽叶苗销售额已突破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
村民正在挖粽叶苗准备送往井冈山。
走进桂东县桥头乡,漫山遍野的翠绿粽叶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近年来,地处湘赣边陲的“客家福地”, 凭借一片片翠绿的粽叶,巧妙地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的产业,探索出一条“荒地变宝地、绿叶成黄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我们乡野生粽叶资源丰富,然而过去因缺乏系统规划,村民仅靠零散采摘增产创收有限。”桥头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郭湧才介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创新提出“五边”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利用林边、路边、河边、溪边、屋边等闲置土地规模化种植粽叶,既破解了耕地“非粮化”整治难题,又盘活了荒废土地资源,让“五边”荒地长出“金叶子”。目前,全乡人工种植粽叶面积超过1万亩,亩产值达6000-8000元,年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粽叶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较三年前实现翻番。
“以前屋边的荒地杂草丛生,现在种上粽叶,不仅环境美了,收入也更高了,去年我们家摘粽叶就赚了4万多元!”桥头乡顺义村黄泥排组村民邱昌祥算起经济账,满脸笑意。
桥头乡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奖补、党员示范、能人带动,桥头乡不仅让昔日“五边”荒地披上绿装,更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生态饭碗”。
“桥头的粽叶韧性强、香味浓,江浙、广东等地市场需求旺盛。”郭湧才说,乡党委为了持续提升粽叶产业竞争力,还通过“夜校”培训模式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邀请农技专家、种植大户传授粽叶管护现代农业技术,累计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品种优化、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发展难题,群众发展粽叶产业的热情更高了。
漫山遍野的翠绿粽叶长势茂密。
桥头乡以粽叶为媒,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连续举办“客家文化美食节”,推出粽香米粉鹅、粽叶蒸笼粸等特色菜肴,将传统粽叶融入现代餐饮,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及餐饮增收500余万元。此外,打造百亩粽叶示范基地,游客可体验采摘、包粽子等民俗活动,带动周边乡镇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通过与第三产业融合,让粽香飘出“新业态”,形成了“游在桂东,吃在桥头”的品牌效应。
依托“春采茶叶、夏摘粽叶、秋伐竹木、冬挖竹笋”的四季产业格局,全乡实现了“户户有产业、四季有收入”,绘就了富民强村新画卷。目前已发展优质茶园3万余亩、种植粽叶1万余亩,优抚楠竹4万余亩,形成了“两叶一竹”特色产业集群,村集体平均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未来,我们将锚定全乡粽叶发展五年规划目标,积极探索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保鲜粽叶、粽叶茶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科技赋能让小粽叶迈向‘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力争三年内建成现代化加工厂,实现分级筛选、真空包装一体化生产,让绿叶经济释放更大活力!”桥头乡党委书记扶柏军信心满怀。
如今,这片承载生态智慧的粽叶,正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答卷。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朱桥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