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汝城:古县古村‌欣欣向“龙”‌
2025-02-14 15:16:03 字号:

汝城:古县古村‌欣欣向“龙”‌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生祥 黄旭东 郴州报道

浓浓夜色中,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冒着寒气、挥洒热汗,齐心协力开展香火龙巡游,吸引人们摩肩接踵簇拥观礼,将欢度新春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蛇年元宵,汝城县文明瑶族乡韩田村继当地众多村落接续舞香火龙后,以一场颇具声势、蔚为壮观的龙舞,集聚数以万计的群众和游客观看,也吸引了一大批媒体采风拍摄。

汝城香火龙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历来深受群众热衷喜爱,一直弦歌不辍、方兴未艾,代代相传逾千年。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如今的汝城香火龙不仅作为当地群众欢度佳节不可或缺的“年度大戏”,还成为了古今融汇、文旅融合的新IP,印鉴着传统古村落的幸福蝶变足迹。

微信图片_20250214102306_副本_副本.png

韩田香火龙航拍图。

舞龙传承弦歌劲

古村古巷古祠堂,张灯结彩年味浓。正月十五,韩田村张氏祠堂前置广场上,支撑铺展着一长一短的两条香火龙,村民们围着浑身插满特制龙香的龙身,采用竹篾条对龙香加以编织固定,针对龙头部位继续装扮塑形。

两侧墙壁上,巨幅香火龙喷涂彩绘美轮美奂、赫然醒目,将当地舞龙盛况刻画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令人身临其境、感受深刻;再往里走,当地匠心打造的香火龙传承体验馆,以图文、实物、光影等多元方式,生动鲜活展示介绍了汝城香火龙的传承发展历程,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微信图片_20250214103634_副本_副本.jpg

扎篾固型。

“从年前开始扎龙,一直忙到元宵节,乡亲们干劲足得很。眼下,只需加紧做好后续完善工作,就可隆重开舞了。大伙都有些迫不及待了。”指尖翻飞、穿香引篾,一丝不苟忙活间,70岁的村民张元江格外起劲。在他的印象中,村里每年春节都要舞龙,携同牌匾队、鼓乐队、花灯队组成方阵巡游全村,村民们对此一直乐此不疲、兴致高涨。“只要听到要舞龙,男女老少都纷纷出钱出力,踊跃参与,谁都不缺阵。”张元江难抑兴奋地说。“香火龙不舞,年味少一股;不舞香火龙,年味并不浓。”当地流传的民间谚语,也充分折射了广大群众对香火龙的痴迷酷爱。

汝城香火龙作为中国传统龙舞之一,起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间传统祭祀,祀龙止雨、祀龙止水,世代流传于汝城县各个村镇,每逢新春元宵节前后夜间舞动,距今已有上千年,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龙年新春全县50多个村庄纷纷行动开展舞龙将非遗传承推向峰值后,今年春节,全县仍有近40条香火龙竞相舞动,激荡喷涌浓浓喜庆年味儿。

微信图片_20250214103650_副本_副本.jpg

戴花环、挑花灯。

今年新春,为让年味升级,韩田村不仅沿袭悠远文化传统,群策群力制作了两条长度分别为66米和33米、共长99米的子母龙,寓意“母龙带子、代代相传,久久长远,幸福年年”。同时,大家还将编制香火龙的“赵公鞭”由过去的3条增至5条,让香火龙体量更大、愈发雄壮威武。此外,“国泰民安”“不忘初心”“以和为贵”“传承优秀文化”等龙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赋予龙舞更多更广的要义,积极释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效能,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抹亮色。

为了让香火龙代代相传,汝城县通过开设“汝城香火龙”传承人培训班、开展“汝城香火龙”进校园、现场实操教学等活动,积极邀请专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系统讲解香火龙制作技艺的要点、难点,舞龙的要点、流程、规则等。从兴趣课堂走向实际行动,一批批年轻人正成为传承龙舞的新生力量。其中,马桥镇马桥村17岁的在校学生朱雄飞,已连续两年组织带领全体村民制作香火龙,欢度新春庆佳节。

微信图片_20250214102124_副本_副本.jpg

点火仪式。

龙舞精彩年味浓

傍晚时分,天刚擦黑,韩田村广场早已锣鼓齐鸣,热闹沸腾起来。参与舞龙的100多名村民早早吃过晚饭后,头戴草帽迅速集结,按照分组分工整装待发;孩童们装扮精美,精心挑选提起五彩龙灯,兴奋得蹦蹦跳跳;闻讯赶来的村民和游客们,从四面八方鱼贯而入,车水马龙排成长队。

“咚咚咚!”“啪啪啪!”鼓乐齐鸣、礼花喧天,村民们手持烛火齐动手,近前点燃密密麻麻的龙香,须臾片刻完成点火,顿时让长长香火龙浑身通红、火光四射,也将韩田村这座传统古村落照得光亮通透。

微信图片_20250214102237_副本_副本.png

人头攒动。

晚上七时许,璀璨夺目的香火龙由青壮年协同合力抬举着,在广场上完成系列传统仪式后,沿着村庄硬化大道开始巡游,奔赴各自然村组,有序打卡学校、村部、各姓祠堂等地,全程路线长约2公里多。

夜色浓郁、龙香弥漫,热闹欢腾的鼓乐队、牌匾队打阵开路,五彩斑斓的小花灯、大龙灯穿行作引,在熙熙攘攘的人流簇拥尾随中,光芒四射的香火龙活灵活现边舞边行,令人惊艳称奇。在沙洲芙蓉学校等宽敞场坪,两条火龙不仅要展演作揖叩拜、摇头摆尾等传统招式,还要进行双龙盘旋腾跃、交织共舞、绕场快舞等花式演绎,博得阵阵欢呼喝彩声,引得手机、相机、无人机齐上阵,抢拍定格转瞬即逝的绚烂画面。

微信图片_20250214102222_副本_副本.png

热力十足。

鞭炮四起,礼花灿烂。香火龙每到一处,当地村民纷纷燃点鞭炮、礼花相迎,寄托接龙接福、人兴财旺等美好愿景,不断勾勒出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观图景。有意思的是,在绕村而过的省道路段,随着邻村文市村同步开展的舞龙队伍擦肩而过,“三龙闹元宵”的盛况愈发令人大开眼界。“他们是单龙,我们是母子龙,各有特色、各放异彩,都是乡亲们的最爱。”张元江介绍。

汝城香火龙种类形态多样,展演方式多维,按造型分为香火圆龙、扁龙和特制磺龙、炸龙等,按体型长短也有5、7、9、11拱等之分。相较于其他地区龙舞,汝城香火龙具有体量庞大、参与者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等特色优势,但也存在花费成本不菲、制作流程繁杂、舞动耗费人力、一次性消耗等独特属性。

微信图片_20250214102247_副本_副本.png

流光溢彩。

“香火龙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制作舞动样样都不容易。”汝城县香火龙省级非遗传承人范忠茂介绍,按照设计图纸制作香火龙,先要用稻草扎直径4厘米的数百米长“赵公鞭”,接着用竹片、细铁丝固定造型,针对龙头、龙身、龙尾、龙爪、龙脊、龙嘴、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珠等部位进行“雕饰补妆”,达到出神入化、形神兼具。“大香火龙需用4万多支60厘米长的特制香火,完全成型后重达几千公斤,耗资一二十万元,还得几百名青壮劳力协同配合,才能舞出精气神。“因为难得,所以珍贵,汝城香火龙很是壮观、大气,可谓独一无二、惊艳四方。”范忠茂表示。

绕过村庄,走过田野,还同清清滁水共入浮光魅影‌、水天一色画卷,韩田香火龙历时近两个小时,在礼花簇映、鼓乐铿锵中回归,再次以激情燃烧的双龙共舞作别后,最终被抬到滁水河畔化龙归隐,而龙身上未燃尽的香火被村民纷纷拔回家供奉燃点,寄予新年心愿。

“走过多个地方,见过多种龙舞,没想到汝城香火龙会如此壮观、叹为观止。”专程赶来拍摄传统古村落专题的媒体老师不仅全程紧随观看,还统筹调度旗下平台全程直播盛况,提升活动传播力和影响力。数据显示,当晚龙舞线上线下圈粉数近100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250214102213_副本_副本.png

璀璨壮观。

舞动古村新气象

古巷幽深,红榜高悬。韩田村舞龙乐捐榜上,该村副主任、果蔬种植大户张有发以捐款1200元位居榜首,还入选了舞龙理事会理事名单。这个春节,他为统筹做好基层工作、组织舞龙和家中事务,经常忙得脚底生烟。“这几年,村子抓住有利契机,办好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推动村庄内外兼修、提质升级,乡亲们舞龙的火热劲空前高涨。”张有发笑着说。

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韩田村,与“半条被子”故事村沙洲村隔河相望,总面积1.2平方公里,282户910人,过去一度破旧林立、杂乱无章,令人糟心。这些年,依托县里古村落连片保护开发利用和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韩田村按照“保护、整治、提升”原则,共拆除牛栏旱厕、残垣断壁等12260平方米,修缮82栋传统建筑,修建3个村民文化广场,打造了香火龙非遗传承馆和文明家风馆。前不久,在实施小火车观光、有动力、无动力等大批乡村乐园项目后,这里俨然成了红色沙洲4A级景区的热门景点,让原本才3万余元的村集体收入一举突破20万大关。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852_副本_副本.jpg

韩田游乐园。

韩田村只是汝城县传统古村落转型蝶变的缩影。位于湘粤赣三省之交的汝城县,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古县”“理学名城”等美称,全县坐拥17个中国传统古村落,除国家级非遗汝城香火龙外,还拥有53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红色文化、理学文化、古祠堂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交织辉映。

近年来,汝城县抢抓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契机,通过编撰实施传统村落基因图谱、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导则、风貌专项规划等方案,用好用活中央财政下达示范补助资金5000万元,撬动政府其他资金1.2亿元和社会资本1.56亿元,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值270多万元,深入推进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三大行动,切实助推了环沙洲、环耒水、热水温泉等三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

微信图片_20250214112836_副本.jpg

田园小火车。

文化振兴,古村焕新。深挖用活传统古村落资源,汝城县下足绣花功夫修缮传统村落建筑和街巷后,引进专业团队,积极打造特色美食街、搭建精品民宿群落,拓展了“一村一特色·一院一主题·一房一文化”丰富业态——盘活闲置古民居,活化利用开发成书院、特色瑶寨等主题文化展馆;融合香火龙、装故事、祁剧和木雕、竹编、年糕、汝城豆腐、文明火腿、米粉制作、采茶制茶等非遗,打造了香火龙陈展馆、“非遗工坊”、祁剧戏场等场馆,由宗祠家庙和历史建筑打造改建的家风家训展示馆令人耳目一新。

既要“颜值”,也要“价值”。按照“一片区一特、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汝城县为各古村落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布局产业格局,针对产业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出台奖补政策,综合施策、精准扶持,促推了朝天椒、小黄姜、白毛茶、奈李、温泉康养、古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当前,在汝城县系列古村落,红色文旅、特色农业、农旅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串珠成链、聚链成势,其中小黄姜、小水果、小辣椒、白毛茶等农特产融湾向海、享誉四方,温泉康养破壁出圈,走向海内外。

微信图片_20250214113026_副本.jpg

游人如织。

“共办一桌席,各炒一盘菜”。汝城县统筹调度资金,有机整合多方力量,创新建立“县级规划设计、专项资金引导、住建牵头、村镇公共配套、村民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联动机制,构建了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古村焕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拓路径。如今,随着环沙洲、环耒水、热水温泉等三大片区公共基础设施、传统建筑维修改造、旅游农业等项目建设相继建成,一个个传统古村落迎来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迁,满目皆是村美业兴人和的崭新图景。

礼赞新生活,舞动新气象。“要充分发挥传统古村落优势,继续带领群众加油苦干,发展多元业态,促进共同富裕,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乡亲们富了口袋富脑袋,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韩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泽跃表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 邓生祥 黄旭东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