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月31日讯(通讯员 吴从惠)家乡的春节,既是乡情浓郁的聚会,更是一场吸睛的文化盛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上下翻飞的香火龙表演了。据说这传统从宋朝就已开始,龙身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仿佛天上的银河倾泻而下,化作人间的一道流光。
小时候,过年也是没有舞龙舞狮的。那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初二就要出工,谁还有闲心舞龙?再说,这些传统习俗都被归为"封建迷信",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后,舞龙舞狮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盛事。
今年,天气特别好。好几个村子都成立了舞龙队,县文旅局特别列出了各村展演的时间,让人不错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文市瑶乡的香火龙。这个村庄是文明乡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坐落在镇子边上,开村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村中的宗祠原本恢宏壮丽,斗拱上的木雕堪称珍品,可惜毁于文革。如今,村里的文化事业有了复兴的势头,从这次龙舞盛会就可见一斑。
制作一条香火龙要花上好几天工夫,材料成本上万。元宵前几天,村里的小伙子们就齐聚祠堂,筹款、分工,开始扎龙。全村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有的扎龙架,有的扎稻把,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元宵这天,祥龙已成,龙头高昂,龙身盘旋,龙尾上翘。最出彩的是龙头,龙角高耸,上下腭灵活开合,龙须弯曲,龙眼炯炯有神,龙舌灵活摆动。龙身二十余拱,拱拱神象,仿佛真龙再现。
晚饭过后,天色渐暗。随着三眼铳的响声,后生们各就各位。第一班三十余人上岗,乡邻们也陆续赶到,手持香烛,点燃龙身上的香。有人手持钢瓶,擎着喷枪,朝龙身喷火,一片片点燃。吉时一到,引龙者高呼:"起龙!"小伙们奋力举起巨龙,欢声四起,鞭炮齐鸣,烟花冲天,群情激昂。
请龙仪式开始,面朝祠堂三叩首。礼成后,队伍转到祠堂前坪翻腾起舞。队伍最前是持龙珠者,然后是长龙,还有16盏方灯,组成"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句吉祥话,伴随龙身左右。香火龙在夜空中左右穿梭,上腾下闪,前挪后移,时而潜龙游海,时而飞龙在天,时而游龙戏珠,时而蛟龙得水。周边锣鼓声咚咚作响,鞭炮声噼里啪啦,焰火五彩斑斓,声响不绝于耳,绚丽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舞数圈后,龙头翻转,龙身缓缓循巷道出村,来到市镇表演。街道两旁,新楼林立,店铺排排。随着巨龙临近,鞭炮声接连不断,锣鼓喧天。家家燃香点烛,户户张灯结彩,喜接祥龙。爆竹光耀,满地铺红,祥龙进屋福盈堂。迎龙烟花沿道绽放,火树银花散满天。家家开门纳吉祥,华堂通明满福康。一家炮歇,一家又起,锣鼓喧天,乐队齐鸣。男女老幼左右相伴,万人相拥,盛况空前。少男少女最是活跃,穿红戴绿,妖娆婀娜,呼朋引伴,人声鼎沸。游龙每到一户,都要作揖恭贺,主人也拿出红包慰劳舞者。
香火龙舞得精彩绝妙,美轮美奂。因龙头有七八十斤重,不断要换人手。龙尾也舞得勤,须多人换手。整只舞龙队伍上百人。从市镇重新舞回祠前,又三叩拜,龙舞才算结束。再次举龙头,至坪中,盘龙身,收龙尾,蹲坐于祠前。村人喜拔余香,或供于大堂神龛,或插于门前,据说都能得龙护佑,大吉大利。最后一道程序,把龙引到江边,置于稻草堆中,点燃火把,龙身化为灰烬,谓飞龙升天。又将灰烬倒入河中,谓龙归大海。众人欢呼,互贺,散场。
香火龙,已列入汝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乡亲们舞的是热闹喜庆,舞的是团结友爱。寓意也好,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产发达,市场繁荣。今年的龙舞,是乡民一次难得的精神大餐,我也沉醉不知归路。
夜色渐深,月亮高悬,龙舞的余韵在心头久久不散。那香火龙的影子,仿佛还在夜空中盘旋,带着乡民们的祈愿,飞向天际,化作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吴从惠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