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新使命
2025-09-09 21:52:39 字号: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新使命

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以“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多届“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共议人类教育的未来,旨在探讨智能技术如何推动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正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创新活力。

国家全面部署提出了目标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为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和《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全面部署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为关键,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应用为牵引,开辟教师发展新赛道、塑造教师发展新优势,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明确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的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顺势而为实施了具体行动。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部署要求,结合湘南幼专实际,学校积极应对顺势而为。在决策层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技术迭代下的教育范式变革,为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与教研支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人工智能高效地为教育教学赋能,让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得到有效应用成为新的学习需求,切实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助力教师更好地驾驭智能化教学技术。鼓励教师开展“AI+教学”实验,例如利用AI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数据,优化互动策略和教学评价;或开发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学习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将AI应用能力、跨学科教学成果等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教师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新”。在操作层面:学校以“数字赋能,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为主题,开启了《大模型及生成式AI背景下数字教材建设新模式》的专题培训,通过探讨人机协同的驾驭之道,聚焦教师需具备的 AI 素养能力,以应对教育中技术迭代与教学滞后等挑战;通过介绍生成式探究学习的概念、方法及影响,呈现 AI 融入教育的多面图景;通过挖掘AI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路径,助力教育数智化转型。专题培训为学校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教育的大门,激发了广大教师对AI技术的兴趣与热情,为学校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年下期,学校顺应学生需求,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等系列专业。

教师积极跟进明确了职责使命。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湘幼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正视差距加倍努力,积极跟进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一要树立跨学科创新意识。人工智能以ChatGPT、教育机器人等形态深度渗透教学场景,重塑知识传递逻辑——传统“知识灌输”模式面临挑战,个性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需求凸显。例如智能辅导系统可实时分析学生认知短板,而虚拟仿真实验让抽象理论转化为沉浸式实践,这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者”转型,主动掌握AI工具应用、数据驱动教学策略等新技能,构建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在智能教育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教学实效。二要提升人机协同能力。教师需兼具AI技术素养与教育专业能力:既要学会用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又要坚守“人类独特价值”——比如培养学生情感共鸣、伦理判断等AI难以替代的能力。以钢琴教学为例,掌握人工智能算法,可快速检索到全球范围内的经典音乐作品、珍稀的音乐演奏视频、专业的音乐学术论文等资料,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丰富的音乐素材;在录制《钢琴基础》精品课程中,用AI进行配音、字幕、生成画面等工作,使视频内容更加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认同;利用智能分析软件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估,不仅可以评判音准、节奏等基本技能,还能分析演奏中的情感表达、风格把握等要素,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和个性化的改进建议;应用Deepseek+Kimi、XMind、Dify和文心一言等软件做课件、写教案,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AI技术更新速度倒逼教师持续迭代知识结构。一方面,教师需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创新的思维力与持续的学习力,主动学习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知识,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将自身“终身学习”的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课程构架、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模式创新,在课程中分享AI工具探索经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推动形成“学习—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

从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到认知框架的突破重构,从教学方法的革新到实践范式的转型,人工智能持续推动教育领域全方位升级。但人工智能并非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教师拓展育人边界的“放大器”。高校教师需在技术浪潮中锚定核心价值——以AI为工具,以人的发展为内核,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守护人文温度,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引领,不仅为学生的未来铺就光明坦途,更要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助力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唯此,方能在智能时代构建“人机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胡思业)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思业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