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科技“智”援丨邓永喜: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镌刻创新印记
2025-09-30 11:00:00 字号:

科技“智”援丨邓永喜: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镌刻创新印记

编者按: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当下,郴州市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企业科技副总应运而生。他们作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的领航人,带来了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为展现这一群体的突出贡献,红网时刻新闻联合郴州市科技局推出《科技“智”援——郴州企业科技副总风采录》系列报道,聚焦郴州各县市区企业科技副总及其所在企业,讲述他们以智慧赋能产业发展的精彩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丰锦 郴州报道

在郴州雄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冶炼车间里,烟化炉的炉火正稳定燃烧,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显示:渣含铜量稳定在0.3%以下,远低于此前0.6%的水平;水渣含铅降至0.5%(远低于1.2%考核标准)。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公司科技副总邓永喜的深耕细作。自2021年1月任职以来,这位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出身的技术带头人,以6年一线研发经验为基石,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持续攻关,用一项项技术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基层研发到技术领航:与企业共成长的初心

邓永喜与雄风环保的缘分,始于2018年3月。怀揣着对冶金工程的热爱,他从基层研发员做起,在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技术部的岗位上步步深耕。在技术研发中心期间,他主导研发的粗铋真空蒸馏除银工艺斩获2023年东江环保微创新大赛优秀奖,多次荣获赤峰黄金优秀奋斗奖,用实力筑牢了专业根基。

“选择挑起科技副总的担子,源于对企业的归属感,更源于对技术价值的坚信。”邓永喜坦言,2021年企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期,研发资源分散、工艺瓶颈凸显,亟需有人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对企业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竞聘出任技术研发部部长,后晋升副总,决心以技术赋能生产,助力郴州打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多年的一线实践,让邓永喜对生产痛点了如指掌。2023年,他负责还原炉配料方案优化,通过科学配比物料实现“精准配料保稳定”,将水渣含铅量降至0.5%(远低于1.2%的公司考核标准),年增效益数百万元;同期优化烟化炉操作,使渣含铜从0.6%降至0.3%,冰铜品位提升至13%。这些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直接效益,更锤炼了他识别瓶颈、高效攻关的能力,为担任管理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1.png

精准破局:三大项目激活生产新动能

郴州雄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铅、锌、铜等稀贵金属回收,业务覆盖冶炼、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邓永喜加入前,企业正面临多重技术困境:烟化炉抛渣含铜高导致年损失显著,还原炉配料依赖经验造成指标波动,技术创新滞后制约高值化发展。任职后,他聚焦核心痛点,主导三大项目实现突破。

在烟化炉熔炼富集技术上,他联合中南大学开展研发,通过调整渣型和操作流程,历经中试后实现渣含铜稳定在0.3%以下,年节约成本200万元,冰铜产值增长30%;此前获奖的粗铋真空蒸馏工艺,在他的推动下于2024年实现量产,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技术研发不能脱离生产实际。”这是邓永喜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科技副总,他的日常工作始终围绕“下沉一线”展开:每周深入车间指导配料、分析数据,组织团队会议监控项目进度;与原料部紧密对接提供需求清单,联合生产部优化流程降低库存。这种“技术-生产”无缝衔接的协作模式,使企业2023年来整体效率提升15%。2024年,他牵头申报的3个省级项目(含《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项》)均成功立项,为企业创新注入政策与资金动力。

图片2.png

产学研协同:搭建创新资源整合桥梁

“单个企业的研发力量有限,产学研合作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邓永喜深谙此道,任职后主动扛起产学研协同的重任,成功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桥梁。2024年,他主导创建“省专家工作站”,聚焦低品位冰铜、水淬渣等资源化利用难题,与中南大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推进包括省级重点研发专项、“揭榜挂帅”课题在内的多个项目。

合作采用“项目驱动型”模式:企业提供生产场景与资金支持,高校专家负责理论建模与技术研发,邓永喜作为协调人组织联合团队定期研讨。在烟化熔炼富集技术研发中,中南大学团队攻克理论难关,企业团队负责实验验证与中试落地,高效分工推动技术快速转化。这种模式带来了显著效益:稀贵金属直收率提升20%,年降本300万元;开发出高品位冰铜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更培养出5名核心技术骨干,为企业储备了创新力量。

面对合作初期“研发与生产脱节、资金缺口”等难题,邓永喜通过双重举措破解:一方面加强政策申报,2024年争取省级专项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建立定期反馈机制,邀请专家驻厂调研,确保研发方向贴合实际需求。他建议,未来可通过政府搭建“揭榜挂帅”平台、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深化本地校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打通技术转化链条。

人才为基:筑牢创新发展梯队

在邓永喜看来,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梯队的支撑。他推行“实战培养”模式,在还原炉、烟化炉等重点项目中推行“师傅带徒弟”机制,安排技术员下沉车间实操学习,快速提升实战能力;每月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中南大学专家讲授前沿知识,年均覆盖30人次;2024年举办“微创新分享会”,收集合理化建议50余条,其中3条已落地产生效益。

团队管理中,他坚持“信任与激励并行”:根据成员技能精准分工,避免职责重叠;建立“项目考核制”,对烟化炉优化等有功团队及时发放绩效奖金;营造包容试错的文化氛围,通过技术竞赛激发创意活力。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士气高涨,2024年研发效率提升25%,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谈及未来,邓永喜的规划清晰而坚定。近期通过工艺优化实现2025年生产成本再降10%;远期攻克锗、铟高值回收技术,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线;同时深化与中南大学的合作,推进技术产业化,培养更多本土创新人才。他期待,企业能成为郴州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为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从基层研发员到科技副总,邓永喜用技术突破回应挑战,用产学研协同汇聚力量,用人才培养筑牢根基。在郴州科技创新的沃土上,他正以实干与创新,在稀贵金属回收领域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照亮前路,也为郴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立标打样。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丰景

编辑:龙芳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