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以“主动防控”破局 郴州织密“水安全网”
2025-09-25 10:39:02 字号:

以“主动防控”破局 郴州织密“水安全网”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卢钰 郭会亮 郴州报道

初秋的郴州,水系纵横间悄然多了一批“隐形卫士”——分布在“一湖五水”流域的30座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捕捉着水体中特征因子的细微变化。8月22日,随着桂阳县最后一座自动预警监测站调试完成,郴州市正式实现重点流域、矿区、园区、断面水质预警监测“无死角”,一张覆盖“污染源—传输途径—敏感目标”的数智化预警网络全面成型,标志着“郴州方案”从蓝图走向现实。

郴州市锚定全域Ⅱ类水质目标,紧盯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短板,加快构建覆盖“一湖五水”(东江湖、耒水、舂陵江、永乐江、武水、上犹江)的“区域骨干站+基础特色站+自动预警站”三位一体监测网络体系,统筹推进“一湖五水”流域综合治理,并同步强化末端应急处置能力。以“强化监测”筑牢基础,以“数智天网”实时感知,以“执法利剑”高压震慑,以“应急防线”兜住风险,以“精准施策”提升水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目前已率先建立起覆盖全域、贯通市县、联动周边的污染防控体系,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郴州经验。

补“短板”:县域监测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以前遇重金属污染,需要等市里的数据,测一个样品来回奔波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现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一开机,结果马上就有!”资兴生态环境监测站分析人员指着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话语里满是自豪。如今的资兴站,1000平方米标准实验用房内,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设备一应俱全,已具备水、气、噪声、土壤、固废5大类93项监测资质,成为郴州县级监测能力提升的“标杆样板”。

今年年初以来,郴州聚焦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短板精准发力,全面加强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和流域特点,按照“区域骨干站+基础特色站”布局实行县级监测能力差异化提升,重点推进资兴、永兴等5个区域骨干站建设,其余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性增配ICP-MS等关键设备。这一举措,让全市具备重金属等特征因子监测能力的县市区从3个增至8个,11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均取得环境检测CMA资质,全面撑起“2小时应急响应圈”,真正实现“县域出数、就地溯源”,为环境监管装上“前端传感器”,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图片1.png

资兴生态环境监测站分析人员正在使用ICP-MS分析水样。

织“天网”:数智赋能水质预警“全域覆盖”

打开郴州市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管控平台,分布在各县区的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站持续运转,重点干支流各项特征因子监测数据实时跳动,全市水域水质状况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情况,立即发出预警信息、同步保留水样、自动加密监测,实现对污染风险的早捕捉、早预警……

从6月末建成首座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站,到仅用两个月实现全域覆盖——这场高效的“攻坚战”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坚决的专项投入,更是“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不同于传统监测模式,郴州的预警体系建设立足“十五五”监测转型要求,深度融入“数智化”基因,超前探索使用智慧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建成的智慧水站具备远程控制、自动清洗、故障诊断等技术,使得水质监测设备可以自动校准、自动核查、自动异常判断,工作人员通过预警管控平台与APP移动端,可实时监控站房环境参数、仪器运行状态,还能远程开展多点线性核查、加标回收、监测模式调整等工作,让每一组监测数据都精准可靠”。据了解,预警管控平台还具备强大的数据自动分析、预警预报等功能,能够敏锐捕捉水质异常变化,为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精准的依据,更好服务全域水环境质量提升。

图片2.png

文昌河重金属自动预警监测站。

持“利剑”:执法+监测+管理联动“雷霆出击”

郴州从环境执法、监测和管理等部门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理论和业务功底深厚、熟悉装备、擅长法律的骨干力量,创新组建执法“尖刀班”,配备先进的执法装备,并从经费、专家顾问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县级监测能力提升和预警监测网络全域覆盖,成为执法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大幅提升了应急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更为执法监管提供“方向”和“靶子”。

7月30日18时,某预警监测站捕捉到水质超标信息,预警管控平台、APP弹窗、短信告警同步触发,预警监测站立即将监测频次从常规4小时/次调整为应急1小时/次。市生态环境局迅速集结执法、监测和管理人员开展溯源排查,由水环境管理部门结合监管经验确定重点区域和排查范围,监测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对相关干支流和重点区域进行加密采样监测,执法人员携带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和执法记录仪等装备组织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摸排。通过实验室迅速出具监测数据,协助执法部门在3小时内精准锁定污染源头,执法人员立即对涉事企业调查取证,应急处置同步推进,当晚22时河流水质恢复正常。从预警到处置仅4小时,这场污染防控“闪电战”,正是“异常数据判断+应急监测+执法监管”模式的生动实践。

筑“防线”:应急处置能力跑出“郴州速度”

郴州水系纵横,跨市出省河流较多,是湘江、赣江、北江三大水系的重要源头,守护这些“水口子”,既是“守土有责”的职责所在,更是显现“区域协同”的担当作为。今年,全市深化“一河一图一策”实践应用,除加强企业、园区风险防范能力外,在跨市出省河流和重点区域构筑第三道防线,利用相关设施新建14个安全守底应急工程,每个点位均配备一体化处置装置与应急物资库,还组建了专业操作队伍,确保污染发生时能“立即发现、马上拦截、有效控制”。目前14个安全守底应急工程已全部完工,成为流域生态安全的“坚固堤坝”。

图片3.png

程江口电站安全守底应急工程。

促“提升”: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初见成效”

今年年初,郴州印发了《郴州市水环境质量全域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11个县市区扛牢责任,市直部门协同发力,稳步推进11类61项重点任务。“一湖五水”流域治理上精准突破,东江湖流域强化总磷控制,耒水流域争取中央资金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舂陵江、永乐江、上犹江、武水流域在畜禽养殖、污水治理、生态修复、项目推进、执法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2025年1-8月,全市53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东江湖水质连续保持湖库Ⅰ类,国控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排名稳步提升,改善幅度全省靠前。

从“依赖市级”转向“县县能测”,从“事后处置”升级为“事前预警”,从“点源治理”转向“流域治理、领域治理”,郴州已逐步构建起“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执法处置-安全守底-系统提升”的全链条防控体系。作为闻名全国的“有色金属之乡”,郴州正以扎实的作风与系统化的治理智慧,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践行“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为全国水污染防控探索路径、树立标杆,彰显着生态治理的“郴州担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卢钰 郭会亮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