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8日郴州讯(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廖诗卉)9月27日晚,桂阳文化园古郡城灯火璀璨,人流如织。2025年湖南省“我们的节日·中秋——月圆迎国庆 雅韵扬古城”主题文化活动在此举行。
开城门仪式。何禹军/摄
城门月开,非遗点睛唤醒千年古韵
当天晚上19时,迎薰门外已聚满期待的人群。《迎宾词赋》吟诵,厚重的城门在悠长的号子声中缓缓洞开。旌旗兵、将士或手拿旌旗,或手持长戟自城门两侧列队,恭迎八方来客。
“金瓜龙”表演。
城门开,长者执笔挥毫,象征性地为“金瓜龙”的龙睛注入神采,寓意活动正式被“唤醒”。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桂阳非遗“金瓜龙”腾空而起。龙首以本地南瓜为形,龙身由队员们舞动得活灵活现,盘旋、穿绕、跳跃,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我们将‘金瓜龙’安排在开城门后第一时间登场,厚重的城门象征着历史,而跃动的‘金瓜龙’则代表着鲜活的生命力。点睛的环节,不仅是给龙点睛,更是希望‘点醒’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记忆。”桂阳县文化馆馆长付国凤介绍,“我们想表达的是,桂阳这座千年古郡的文化血脉就像这条龙一样,在新时代里被赋予了新的精气神,永远奔腾不息!”
戏台明月,诗歌乐舞勾勒家国画卷
启动仪式后,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于古戏台。一轮巨大的仿真明月在舞台背景上缓缓“升起”,主题晚会“古郡升明月”正式开演。
在空灵的音乐中,女子群舞《莲池夜月》悄然登场。舞者们手持莲灯,衣袂飘飘,仿佛月下清莲,摇曳生姿。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静谧的舞姿中流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水调歌头》的经典词句在古戏台上响起,演员们化身古代文人,于月下吟诗作对,李白、苏轼等名家的咏月名篇穿越时空,在古戏台上回响,桂阳县珺山小学的30名学生深情诵读。“在千年的古戏台上,吟诵千年的诗词,望着千年的月光,这种奇妙的共鸣无法言喻。”桂阳县珺山小学老师胡雅琪动情地说。
桂阳昆曲戏歌联唱。陈勇/摄
随后,桂阳昆曲戏歌联唱《懒画眉》《水调歌头》《花好月圆》惊艳登场。将百年昆曲雅韵与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出贴近时代的亲和力,真正实现了“月韵流芳,古今和鸣”。而舞蹈《追梦》则以充满力量的肢体语言,展现了桂阳“冠军之城”的拼搏精神。
“我们在整个歌曲版块的设计上,营造了一种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情感流变。”国家一级演员、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姣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音乐叙事,让观众自然完成一次情感的升华,从欣赏月圆之美,到感悟文化之韵,最终凝聚成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与自豪。”
六街星河,人间烟火浸润雅韵新篇
活动期间,遍布古郡城的六大主题展区也热闹非凡。“桂式小吃·家乡味道”展区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老师傅们现场制作月饼、糍粑、饺粑,游客不仅可以大快朵颐,还能亲眼见证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桂地物产·古郡优品”展区则汇聚了全县的农特产品,从香甜的水果到精致的副食,琳琅满目,成为游客选购心仪特产的首选。
“桂式小吃·家乡味道”展区人声鼎沸。欧阳宇轩/摄
在“佳节团聚·蓉城灯影”区域,各式造型精美的花灯下挂满了灯谜纸条,大人孩子仰头竞猜,笑声不断。“桂山桂水·光影留痕”书画摄影展区,为活动增添了一份静态的雅致。艺术家们用笔墨和镜头捕捉桂阳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驻足欣赏。此外,“清明上河图”展馆于活动当日开馆,为古城再添一处文化地标。
“来到桂阳感觉特别亲切!活动非常丰富,体验感也很好。”游客次仁扎西说,“这一晚,我们不仅触摸到了千年古郡的历史脉搏,更感受到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现代新风。”据统计,当晚前来观看文艺演出、体验非遗展示及参与灯谜竞猜的人流量达六万余人。桂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肖红波说:“我们的创作理念是‘古今融合,情景交融’。不仅仅是在古城里做一场演出,而是要让整个古郡城‘活’起来,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让观众沉浸其中,感觉不是在看一场秀,而是在共度一个既有传统仪式感、又有当代情感共鸣的中秋夜晚。”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廖诗卉
编辑:龙芳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