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汝城县井坡镇:“三化”协同 农业废弃物“秸”尽所能变绿富
2025-09-11 21:20:11 字号:

汝城县井坡镇:“三化”协同 农业废弃物“秸”尽所能变绿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唐聪 黄由鑫 郴州报道

“秸秆不冒烟,黄牛口粮值两千!”近日,这句顺口溜在汝城县井坡镇火了。

井坡镇是出了名的“粮仓”,庄稼长得旺,秸秆也冒得高。以前一到收割季,村民图省事,顺手把秸秆点成“篝火”,烧完当灰肥。火是灭了,地却“烧”坏了:土壤板结、肥力滑坡,连风里都飘着呛人的烟味。怎么让秸秆不再“玩火”?井坡镇拉起“合作社+大户+散户”的队伍,在地头建起7000平方米的收储点,机器打捆、车辆巡回,一根玉米从穗到杆“吃干用尽”。云先、岭塘、浆塘等村种下2000余亩玉米,收割时交给回收队代劳,每亩省下20元人工;连边角小块地的秸秆也“抱团”出售,每吨240元现秤现结。全镇一年收回12000吨秸秆,统统送进青贮窖,发酵后变成黄牛的“低价营养餐”,比传统饲料便宜20%,一年替养殖户省下近200万元饲料钱。如今,田里不见火光,只见车辆穿梭;空中没有烟味,只剩青草清香。秸秆真正“秸”尽其用,绿色循环转起来,乡亲们钱包鼓起来。

由牛粪配置的育秧基质泥能为秧苗的成长提供充足营养.jpg

秸秆有了去处,牛粪也跟着“洗脚上岸”。过去,华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牛越养越多,粪污却“无处可逃”,蚊蝇乱飞、沟水发黑。如今,井坡镇把“臭”变成“香”,投资建起2600㎡的有机肥堆肥场,牛粪就近就地“泡个温泉”,通过高温发酵,出槽就是黑黝黝的营养土。一年4000吨“新鲜出炉”的有机肥,一半撒进合作社自己的辣椒、水稻、生姜、大棚蔬菜、大豆玉米田里,化肥用量当场砍掉50%;剩余的牛粪外售其他合作社及农户用于种植农产品,每年为辖区农事生产供应天然有机肥4000余吨。龙虎瑶族村百亩高山茶园“吃”了牛粪后,采摘的春茶清香沁甜,品质提升了一个台阶。欧氏山之稻种养专业合作社更“脑洞大开”,把发酵灭菌的牛粪掺上秸秆和泥土,调成“育秧基质泥”,成本比外购成品骤降60%,秧苗的素质、抗逆性和成活率均显著提高。一头牛的排泄物,就这样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华丽转圈,既堵住了污染源,又喂肥了万亩良田。

过去,种植业和养殖业“各扫门前雪”,秸秆收不上、牛粪运不走,中间成本居高不下。如今,井坡镇通过构建“秸秆+”全产业链的方式将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变为有价值的“商品”,种植端和养殖端得以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了“种”与“养”的结合和循环。政府牵头培育华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山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汝城县欧氏山之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成为循环可再生农业经济实施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用订单式收购,种植户按茬口交秸秆,养殖户按季节返粪肥,价格早锁定、收益早兜底。井坡镇一次性配齐7台青贮饲料加工设备,日处理秸秆可达500吨,为种养循环提速增效。产品端同步升级:打造高山云雾茶、有机大米、国家级湘南黄牛绿色食品基地等冠上“有机农产品”“绿色畜产品”品牌,湘南黄牛已纳入湖南省省级肉牛科技示范场和肉牛“无公害”食品商标,2025年7月又被列入国家级畜禽新遗传资源。“秸秆—饲料—粪肥—品牌”闭环越滚越大,串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绿色新动能。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唐聪 黄由鑫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