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边陲,楚尾粤头”宜章县,明代设笆篱堡、黄沙堡、栗源堡三座军事要塞,三堡连线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足鼎立扼守湘粤孔道咽喉。
笆篱镇藏着一座被时光淬炼的古村落,青石板路蜿蜒于青砖黛瓦之间,潺潺溪水声伴着屋檐下摇曳的红灯笼,这座沉睡600年的湘南古村,正悄然苏醒,以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姿态,迎接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的到来。
从古代屯堡到开放景区
腊元古村是一座陈姓族人聚居的血缘古村落,其先祖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奉调至笆篱戍边,功成后在此定居,繁衍生息至今。
腊元古村最初的格局具有鲜明的“七纵七横”军事防御特色,形成了“见巷见墙不见宅”的独特空间布局,户与户各分,墙与墙相连,俨然一座精心设计的军营。
如今,这一防御性军事堡垒正在向开放性旅游区转变。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村内还保留了“乌沙展翅、蝴蝶联飞、仙人着棋”等八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村里还发展了研学实践基地,学生们可以穿汉服、拜孔子、聆听家风家训课。
据介绍,该村至今仍完好保存了200多栋古建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从古韵修复到业态焕新
2025年9月12日,腊元古村提质改造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这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通过“微改造、精修复”的方式,保留了古韵,增添了新彩。
村内200多栋明清时期古建筑经过精心修缮,重现往日风采。门匾、砖雕、木雕等传统工艺得到保护性修复,展现了湘南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保护工作不止于物质空间,更延伸至非物质文化。传承80年的祁剧艺术在古村中重新唱响,逢年过节、农闲季节,传统戏曲再次回荡在古巷之间。门楣文化这一腊元古村的特色也被活化利用,“和为贵”“青屋藏书”等灰雕艺术字,继续传递着陈氏家族晴耕雨读的家风、乐善和睦的族风。
改造工程还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古戏台改造、内外明塘清淤等项目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两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砖房,改造成腊元人民公社食堂,游客来了可以就着古韵下酒、干饭。
“我们清理出18栋房子,每栋都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进行布局,让游客有更丰富的体验感。”笆篱镇副镇长陈华东表示。
从古村蝶变到文旅兴村
此次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聘请传统工匠,使用原有工艺和材料,对古建筑进行精细修复。“我们每天组织50多名建筑工人同步施工,确保在旅发大会前完成所有工程。”项目部负责人介绍。
提质改造后的腊元古村还引入了多种新业态。墨碗饼加工坊、非遗体验、乡村民宿等项目丰富了游客的体验。青石板、青石条、青瓦缸等老旧物品被巧妙地摆放在古村各个角落,为游客提供拍照打卡的乐趣。
“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门匾、砖雕、木雕等工艺精湛,非常有特色的湘南民居建筑,并且文化历史悠久,是值得一来的宝藏打卡地。”游客王健说。
村民陈宝林站在自家修缮一新的老宅前,脸上洋溢着笑容:“改造后游客会越来越多,发展的路子多了,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现在腊元古村融入大莽山旅游圈,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将以全新姿态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为旅发大会增添亮色。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诗琪 谭戈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