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我们将携手桂东县11个乡镇的宣传委员、宣传干事、新闻写作爱好者,深入乡、村、组采写素材,与村民同生活同劳动,在避暑清凉的山风中感受乡村脉动。以平视视角聚焦村民日常故事,捕捉乡土人情鲜活瞬间。旨在用生动图文,记录桂东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及“四城”(全国平安县城、全省生态新城、全域康养山城、全民幸福小城)实践中的成果——物质的丰饶、精神的富足、生态的和谐。以图文为笔,为桂东乡村的蓬勃新貌立传,为时代发展留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郭卫中 郴州报道
8月14日,雨后的桂东县大塘镇中和社区,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瓜果的清香。沿着刚硬化的上段组通组公路前行,连片的辣椒田里红果满枝,园区厂房里机器轰鸣,屋场会上笑语盈盈……这个曾经沉寂的山村,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位到访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和社区,探寻它在“四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密码。
通组公路提质改造。(郭卫中 摄)
红领雁引航:泥土路上的民生承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中和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方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放弃沿海高薪返乡的85后“领头雁”,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
上段组那条410米长的泥土路,曾是附近60余户村民的“心病”。雨天泥泞难行,车辆打滑频发,不仅影响出行安全,更困住了产业发展的脚步。方鹏上任后,把这条路的硬化列为头等民生实事。他多次往返县城,向上级部门汇报沟通,终于争取到项目资金。
7月2日清晨,方鹏就来到施工现场,发动党员群众参与建设,还反复叮嘱施工负责人:“质量是生命线,一定要让乡亲们走得安心。”如今,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村民们笑着说:“这路不仅好走了,更是通向好日子的致富路。”
位于大汾组的辣椒种植基地。(郭卫中 摄)
红先锋赋能:田埂上的增收希望
“今年雨水好,辣椒长得旺,每天都有十来个姐妹在基地忙活,每月能挣2500元呢!”辣椒基地负责人张宏波指着挂满枝头的红辣椒,笑得合不拢嘴。这93亩辣椒基地,是方鹏发动致富能手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
中和社区立足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把产业振兴作为富民之本。方鹏带领社区干部分片走访,动员致富能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如今,社区里专业合作社、农家乐、民宿、手工作坊等经济实体达50余家,300余亩土地流转后种上了辣椒、花豆、甜玉米等作物。
“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基地摘辣椒的村民郭大姐说。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600余名群众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田埂上的希望正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园企助力社区群众就近就业。(郭卫中 摄)
红纽带聚力:村园间的就业桥梁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园区上班,每天都能回家吃饭!”中和社区居民郭满霞说起现在的工作,满脸幸福。帮她找到这份工作的,是社区驻村第一书记、90后党员扶耀中。
桂东产业开发区就坐落在中和社区,扶耀中深知“村园融合”是双赢之路。他主动对接园区17家企业,详细统计社区脱贫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当起了“就业红娘”。他带着工作队员入户发放招聘手册,向201户监测户、脱贫户讲解岗位信息,还组织村民到企业参观生产线。“中和社区的员工踏实肯干,现在公司55名员工里近一半来自这里。”桂东红泰兴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毅说。截至目前,扶耀中已帮助180余名群众走进园区上班,一条村园融合的发展新路越走越宽。
红铁军筑基:屋檐下的和谐密码
“陌生电话不轻信,个人信息不外泄……”7月2日下午,社区干部方正南来到村民胡正龙家,一边发放民法典手册,一边用方言讲解防诈知识。在中和社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现场调解矛盾纠纷。(方鹏 摄)
社区9名村干部组成“红铁军”,将28个居民小组划分为9个片区,每名干部包片负责。他们通过屋场会、田间宣讲等方式,把防诈反诈、矛盾调解等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社区还探索建立“村、组、邻”三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吸纳12名“五老”人员加入调解队伍。“有矛盾找调解队,准能解决!”村民们说。
今年以来,社区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件,调解成功率10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走进中和社区,党建红引领乡村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头雁领飞”到“产业扎根”,从“村园相融”到“治理有效”,“四红”党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这个山村焕发着勃勃生机。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郭卫中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