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蚊子不仅会留下痒痒的红包,还可能携带一种“狠货”——基孔肯雅病毒。这种靠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因能让人关节剧痛至身体弯曲而得名,且随着全球交流频繁,传播范围正不断扩大。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提醒,系统了解其特性与防控要点,对健康保障至关重要。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70nm,有包膜结构。1952年,该病毒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分离发现,“基孔肯雅”源自当地斯瓦希里语,意为“弯曲”,精准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因关节剧痛导致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成为其独特标识。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该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这些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待其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侵入新宿主,完成传播。需明确的是,目前无证据表明该病可直接人传人,也未发现通过空气、食物或水源传播的案例,传播完全依赖上述特定蚊虫。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基孔肯雅热?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尚未完全明确,理论上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即便曾感染过,也需保持警惕。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有什么症状?
发热: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2天,平均3-7天。感染后,患者常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可达39-40℃,一般持续3-5天。
关节疼痛:核心症状之一,多为对称性发作,常见于手腕、脚踝、膝关节等部位,部分患者的疼痛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久,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其他症状:可能伴随头痛、肌肉疼痛、乏力、恶心、呕吐等,躯干和四肢常出现斑丘疹。
重症情况:少数情况下,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出血、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但这类重症较为罕见。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疫苗,防控核心是阻断蚊虫传播链,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个人防护措施:蚊虫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裸露皮肤涂抹合格驱蚊剂;室内用蚊帐、蚊香、电蚊拍等构建防护屏障。
环境治理措施:定期清理居住环境中的积水区域,如花盆托盘、水缸、废旧轮胎等,从源头消除蚊虫孳生地;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疫情监测与响应:密切关注当地疫情信息,一旦发现病例报告,及时强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基孔肯雅热虽具有一定传染性,但通过科学认知与精准防控,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保障健康安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落实防控措施,是应对这一传染病的关键所在。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志萍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