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朱中意 邓生祥 郴州报道
初秋时节,走进山清水秀的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塘下村,处处水果飘香,流淌着丰收的喜悦。
塘下风光。
位于果园边的汝城县多好果蔬专业合作社厂房内,数十位村民正有条不紊地分选、分装柰李,一旁的外地采购商正坐等发货。“柰李、桃子等水果采摘上市一个月以来,日均销售40多吨,产品直销广州、上海、北京、长沙等地,实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为提升采收供货能力,合作社负责人曹仪书正忙着加紧调度人力。
“我家种了300多株果树,收获了1.5万多公斤水果,目前已经全部销售一空。”坐在家里休憩的三组村民罗剑飞,一边吃着鹰嘴桃,一边满脸舒心惬意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眼下,正值水果丰产上市期,塘下村的黄金柰李、翡翠柰李、鹰嘴桃、黄桃等水果达到最佳甜度,迎来了采收、销售的热潮。
水果丰收。
“依托移民政策扶持,通过破旧立新、改橘换李,我们实现了质效齐升,推动了果业蓬勃发展。”塘下村党支部书记罗革孙感慨道,“塘下水果甜,移民日子更甜!”
塘下村地处罗霄山脉南麓的大山深处,全村总人口1035人,其中水库移民602人,有9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被列为重点移民村。这里距离集镇约16公里,毗邻资兴市滁口镇,清清滁水河绕村而过,景色秀美宜人。
多年来,柑橘产业曾是塘下村的种植主导产业。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素有“小水果之乡”之称的文明瑶族乡普遍爆发黄龙病,这种病堪比“柑橘癌症”,果树感染后,即便铲除病树、消杀土壤,至少5年后才可重新栽种。
黄龙病的肆虐,让塘下村的柑橘变得酸涩难卖,橘农歉收失收,损失惨重,村民们一度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基于黄龙病只传染柑橘树这一特性,改种新品种势在必行。在专家建议和移民部门、乡镇的引导下,塘下村决定改种柰李、桃、梨等水果。
但果山大面积迭代更新并非易事,涉及铲除病树、土地耕整、技术更新、新苗购置、组织栽种等多个方面,不仅要面对资金匮乏、工程量大、工期紧等困难,还要解决诸多问题,如有健康柑橘存量的村民不愿改,外出务工的村民没时间改,部分村民担忧改种后改不出效益。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汝城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他们深入实地摸清实情,积极争资立项,加大扶持力度,为塘下村水果产业制定了涵盖扶持土地耕整、举办管培、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脱胎换骨式”方案。
汝城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积极争取资金,按照每亩120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奖补,其中,1000元用于集中改造,200元助力农户改种,为全村种植户注入了“强心剂”。同时,动员塘下村干部组织召开多轮村民代表大会,逐个解疑释惑,统一全村思想;举办多场改种管培活动,助力果农转换思路、提升技能;督促施工方汝城县多好果蔬专业合作社开足马力抢时作业,仅用3个多月就完成了1200多亩果园的改造提质……次年春种时,塘下村漫山遍野改种了新果树,重新焕发出生机。
此后,汝城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还投入移民资金500多万元,拓宽硬化果园连通外部的唯一主干道路12公里和果园内生产便道15公里,在果园布局安装190多盏太阳能灭虫灯,并健全完善果园排灌设施,极大改善了果园的交通运输和灌溉条件,让果农对果树养护和果子出山没了后顾之忧,能够腾出更多精力进行精管细护。
“移民扶持连续不断,资金花到了刀刃上,实事办到了心坎里,我们没齿难忘后扶之情。”罗革孙说,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在该村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实施了20多个产业项目,惠及水果产业各主体,为做强做大水果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今,塘下村种植发展柰李、桃子、翠冠梨等多类水果1800亩,亩均产值逾万元,亩均收益超5000元。光伏发电和九节带电站等新旧项目也促进了兴村富民。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9万元。
分选装箱。
靠着改种新果子,罗剑飞不仅建起了别致的新房,还购置了载客航船,载运沿线群众到滁口赶集,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如此,汝城县多好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销售额超400万元,带动了1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6000多元。
上项目、办实事、兴产业。汝城县积极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特色小水果10万余亩,早年间被评为“中国柰李之乡”。近年来,当地充分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持续发力改良品种、夯实基础、完善设施、创优条件等重点,推动了水果产业提质增效、阔步发展,其中在主产区文明瑶族乡的移民村安排落实生产开发项目66个,金额达1700多万元。目前,光是柰李一项,全县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产值超7亿元。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朱中意 邓生祥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