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通讯员 邓志忠 郴州报道
微风送爽,嘉禾县晋屏镇宅侯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热闹非凡,一场由村史改编的话剧《万家贡米香》正在上演,大学生与村中孩童同台献艺,为村庄注入勃勃生机。
这场活动的策划者,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刘琪玮。2023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了湖南省选调生中的一员。从高校课堂到乡村田野,两年来,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底色在基层书写着新时代选调生的青春答卷。
温情点亮童心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后,村里的儿童和老人便成了她最深的牵挂。她发起“一粒稻谷”育苗计划,依托省级留守儿童之家平台,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乡村儿童的成长关爱。元宵节,她组织村民带着孩子们搓汤圆、打糍粑,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比赛、非遗做漆扇和香囊制作,让传统习俗在欢声笑语中传承;暑假里,她牵线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与村儿童共办暑期晚会,当孩子们在舞台上齐诵村训时,台下的老人感动地落泪。
“这些活动不是为了凑热闹,想要村民们都聚在一起,给孩子们种下以村为荣的种子。”2024年暑假,3支高校实践团、33名本硕学生走进宅侯村。刘琪玮带着他们走家串户,既开展“防溺水”宣讲、“利剑护蕾”普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又带着孩子们做科学小实验、在村广场的石墩上画农耕图。“大学生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这场实践不仅让孩子们的暑假平安充实,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县委党校中青班结业时,她的《家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的路径探析》论文被列为典型案例,其中“用族谱故事讲法治”已村里先试先行。
智慧激活乡村
“宅侯贡米”品质上乘,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因销路不畅、缺乏品牌渠道困扰着村集体经济,刘琪玮带着样品奔走于县供销联社、农业农村局去求教,又对接省内高校后勤部门。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她已为村里促成3.7万斤贡米销往学校,预计增收10-20万元。“现在村民们插秧时腰杆都挺得更直了。”村支书李国红笑着说。
产业之外,她更给村子“铸魂”,注重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宅侯村的“耕读”角里,老党员李物必讲述亲历抗美援朝的红色故事;在村民乘凉的大树下、等公交的候车亭里,用“六尺巷”的故事讲邻里和睦,在村清廉广场,她把“微党课”搬出会议室,组织村民围坐学习政策精神,到村任职后,宅侯村的“小板凳宣讲”渐渐成了晋屏镇的党建品牌。“理论不能束之高阁,要用村民听得懂话讲出来,让大家用得上。”她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对村民关心的医保政策、土地流转等问题的通俗解读,千亩贡米田绿意盎然,这位年轻人摊在田埂上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像一行行青苗,也记录着自己的拔节孕穗。
联结赋能发展
镇里有两份特别的共建协议,是她牵线的“鹊桥”。一份是宅侯村党支部与湖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共建协议,另一份是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晋屏镇政府的三年期校地共建协议。2024年12月27日,当湖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带队授牌“实践研学基地”时,刘琪玮深有感触:“高校资源是乡村发展的智力引擎。”她促成的实践团不仅带来了暑期活动,更留下了长效合作机制:湖南工程学院学生为村里设计“稻香思源屋”开展科普活动,湖南师大研究生团队依托本地资源设计“田野上的思政课”,对标嘉禾县“四个定位”,串联起红色文化、乡村治理、产业振兴的课题。2025年夏天,又有2支实践团,本硕共28名学生到村助力发展,她计划建立“大学生青年实践站”,让智慧持续注入乡村。
她发起的“节气慢直播”独具匠心,每逢节气,宅侯村公众号准时推送几张照片、一段农耕解读、一句邀约。没有“网红”滤镜,只有晨露中的稻穗、秋收时的笑脸,这场持续一年的“实验”让外出打工的游子在看到家乡的变化时,纷纷留言“想家了”。“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我想让村民重拾对农耕文明的自信,锁住乡愁。”刘琪玮说。她不断推进村级的发展,在入户走访中体悟民生脉搏,作为县级选调生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她和选调生同伴们探讨、摸索如何让选调生在到村任职中长效发挥青年力量,这是党支部成立的契机,也成为全市选调生培养工作的首创。
暮色四合,蛙鸣与孩童欢笑声交织成歌,刘琪玮翻开工作笔记,笔尖划下的,是一名选调生写下乡土大地的日记,也是写给青春的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邓志忠
编辑:唐哲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