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桂东大塘镇现山体窖房群,生姜产业配套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2025-07-07 12:01:26 字号:

桂东大塘镇现山体窖房群,生姜产业配套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旭雄 郴州报道

在桂东县大塘镇原武装部不远后山公路边,一排镶嵌在山体中的神秘窖房近日引发关注。这些窖洞深达30余米,装有统一的不锈钢门,却未设窗户。它们是当地生姜种植大户为储存鲜姜而建造的专业姜窖,折射出当地生姜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新趋势。

沿盘山公路前行,7间形似陕北窑洞的窖房依山而建。每间窖洞纵深超30米,内部高约2米、宽逾1米多,均用坚固的不锈钢门封闭。未设窗户的设计,营造出恒温避光的储姜环境。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窖房由一位深耕生姜产业多年的老板投资建造,利用山体岩层天然的保温保湿特性,为生姜提供了理想的储存空间。

IMG_20250706_102658_edit_47883866551211.jpg

窖房结构:科学设计的储姜堡垒

与传统地面仓库不同,这批依山而建的窖房充分利用了地质特性。窖房狭长,深度达 30 余米,可有效隔绝外部温度波动。严实的不锈钢门与无窗设计,确保内部完全避光。这种结构模拟了生姜原始生长环境,能让窖内自然维持约 14℃的恒温以及 90%左右的湿度,这两项指标是鲜姜长期保存的黄金参数。在湘南地区夏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此类地下窖房比普通仓库的储姜损耗率可降低 30%以上。

建造动因: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大塘镇是桂东县生姜核心产区。近年来,当地通过生态种植技术实现了产量跃升。基地生姜测产数据显示,在2022年异常气候下,科学管理的姜田仍创下亩产8300斤的高产纪录,远高于传统种植的一两千斤水平。

然而,产量激增带来了储存压力。大塘镇生姜基地负责人朱先生坦言:“今年夏季持续性高温干旱,没遮阴没灌溉的姜地几乎绝收。而我们基地通过水肥调控和设施防护实现高产,更需要专业窖藏来错峰销售。”

专业窖房的建造是应对市场波动的智慧之举。生姜价格常因季节性供需变化大幅波动,种植户通过窖储可将鲜姜保存8-12个月,实现反季节销售增值。据测产小组观察,科学储藏在桂东生姜产业链中已成为继生态种植后的又一关键环节,助力姜农从“靠天吃饭”转向“技术增收”。

IMG_20250706_102159_edit_47950550948008.jpg

产业效应: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这批窖房的集中出现并非偶然。在坪石镇生态基地谢先生、大塘镇朱先生等种植能手带动下,当地已形成“科学管理+专业储藏”的产业新模式。2022年测产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普遍亩产7000斤以上,部分高达8870斤。随着产量提升,配套储存设施需求激增。

窖房群所在的大塘镇,正见证着生姜产业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的变革。从架设遮阳网抗旱保产,到建设山体窖房调控供需,每个环节的技术升级都在重塑传统农业。正如中姜网专家在测产报告中所强调:“产业配套升级是抵御气候风险、保障收益的关键链条”。

夕阳映照下,不锈钢窖门反射出冷冽的光泽。洞门背后,是数千斤亟待反季上市的优质鲜姜,更是桂东姜农从“丰收在田”迈向“丰收在仓”的产业智慧。当粤北山区的姜田里,测产小组仍在为突破九千斤产量记录而惊喜时,这些深嵌岩层的窖房已悄然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注脚——从“会种地”到“会经营”,乡村振兴的根基正因技术创新而愈发坚实。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邓旭雄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