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9日郴州讯(通讯员 罗涛 汤津津 滕瑄)7月6日,晨光熹微,汝城县沙洲村的黛瓦白墙间响起年轻足音。湘南学院“理润红心 志承薪火”实践团十余名学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踏访“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
团队成员生动演绎“半条被子”的温暖。
陈列馆内,泛黄棉被静卧展柜。团队成员的指尖轻触粗布纹理,1934年深秋的寒夜仿佛在眼前重现——三位女红军用锈迹斑斑的剪刀,将御寒的棉被一分为二。
滁水河畔,八旬村民扶着石栏指点:“红军就是在这凫水渡河。”老人脚踝沾着秧田新泥,口中民谚却沉淀着理学精魄:“种田守气节,做人守规矩——这‘规矩’二字,不就是《爱莲说》里的‘中通外直’?”调研本上,学子们纷纷记下理学“格物致知”与红色“为民请命”的世纪共鸣。
沙洲村老人为团队成员讲述长征往事。
暮色浸染纪念广场时,夕阳依然洒向“半条被子”雕塑。指导老师指向青砖墙上的苔痕说:“看这理学古村的‘理’,既是天理,也是真理。”快门声中,晚霞为青年身影镀上金边,恰似九十年前棉被里抽出的半缕暖阳。
团队全体成员于半条被子纪念广场留影。
归程车载满录音笔与标本袋,窗外莲田接续着红军标语墙。当沙洲村的灯火渐次亮起,团队成员刘智萍在笔记扉页写下:“濂溪莲韵沁润公仆初心,沙洲星火照亮赶考新路。”此刻,陈列馆窗棂透出的微光,恰似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种,在新时代青年的眼眸里静静燃烧。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罗涛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