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陈少军:乡土情深实干筑梦
2025-07-10 18:39:42 字号:

陈少军:乡土情深实干筑梦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郭沅李 何侃 郴州报道

“桂东是我的家乡,我从这里走出去,如今又回到这里。带动乡亲们创业增收不仅是我的初衷,更是对邻里间多年照顾的感恩与回报,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打心底里很高兴!”陈少军的话语里满是对故土的深情。

图片1.png

陈少军给村民介绍罗汉果产业。(郭沅李 摄)

在桂东县大塘镇蛟龙村,这位曾是东莞皮具厂流水线工人的汉子,用十四年光阴磨砺成行业“多面手”。多年后,他带着35万元血汗钱返乡创业,让“扶贫车间”的灯火照亮70余户邻里的生活。从村民口中的“陈老板”到村党支部书记,十年间,他让贫瘠山村蜕变为产业兴旺的示范村,用双手改写命运,以热血反哺家乡。

1980年出生的陈少军,初中毕业便因家境窘迫踏上南下打工路。东莞皮具车间的十四载,他像石缝中的野草扎根生长。从开料铲皮的“新手”起步,车缝包装、制版油边,每个工序都泡在汗水里钻研。当流水线上的工友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己炼成精通全工艺的技术骨干。

“那时候加班是常态,但手里的皮革越摸越有温度,就想把这门手艺做到极致。”这份执着,为他日后返乡创业埋下了种子。

2010年,桂东县委、县政府的返乡创业邀请,让陈少军心中的种子破土而出。他带着积攒的35万元和一身本领回到故乡。租厂房、购设备、聘村民,纪成皮具厂在蛟龙村悄然诞生。

初创时,村民是“生手”,订单是“低端”。陈少军以工匠精神带团队,手把手传授技艺,三年磨砺让“生手”变“熟工”;紧盯市场转型,从跑量到保质,让真皮银包、手袋远销欧美。当意大利、西班牙的品牌商纷至沓来,当“低端代工”蜕变为“高端定制”,车间的灯火不仅照亮了生产线,更照亮了村民脱贫的希望。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时,陈少军主动将厂房变身“扶贫车间”。70余名贫困群众走进流水线,在这里,他们不再是“等救济”的弱者,而是“家门口”增收的劳动者。每年3至4万元的收入,让许多家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图片2.png

蛟龙村村民在田间集中育秧。(郭沅李 摄)

2017年,大塘镇蛟龙村村委换届,陈少军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2020年,他再度被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从车间老板到村党支部书记,身份转变了,初心未改。他将企业交给妻子管理,自己化身“指挥官”,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治理、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陈少军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与优质企业,携手桂东县隆平高科、中孚明丰等企业,推广机械化耕种、集中育秧、统防统治等技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高山冷水米的品质和产量。如今,蛟龙村的660亩高山冷水米稻田,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成为了村民的“致富田”。

图片3.png

蛟龙罗汉果挂满枝头。(郭沅李 摄)

在他的带动下,蛟龙村产业多点开花。120亩罗汉果种植基地里,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曾经的撂荒地焕发新生;320亩油菜基地,春季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游客前来,带动乡村旅游;25亩冷水鲈鱼养殖基地,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水产品,为产业发展添活力。

在桂东群山之间,像陈少军这样的追光者从未停歇。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用实干点亮家乡的每一寸土地,这,就是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模样。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郭沅李 何侃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