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31日讯(通讯员 袁嘉鑫 杨名李 何霞华)夜幕降临,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青年之家”的教室却灯火通明,一场青年与非遗的对话在这里火热开启。
课程中,何霞华老师向大家介绍汝城县非遗香火龙的流传故事。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间传统祭祀,祀龙止雨、祀龙止水,被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丰富寓意,生生不息传承上千年。香火龙按形状分为香火圆龙、扁龙和特制磺龙等种类,有5、7、9、11拱等不同体型,最长有50多米,体重至少上千斤。
手艺传承人朱雄飞向大家讲解非遗香火龙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扎制过程、制作材料以及龙香成分并分享自己独自完整扎制香火龙的实践经验,2百多斤稻草用麻绳扎成长数十米、直径4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再按照龙头、龙颈、龙身节拱和龙尾等部位顺序渐进扎制,随后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最终扎成了香火龙整体形状。一支大概长60厘米,从龙头到龙尾,在赵公鞭上每两圈麻绳间插一根龙香,6千多支龙香在草龙上连成线制作过程引发青年们阵阵惊叹。“扎龙身、点龙、游龙、接龙、抢香、化龙”一幕幕场景让青年学员们见证了汝城人千百年来辛勤劳作、患难与共。
青年们跃跃欲试拿着稻草编织“赵公鞭”。
汝城县职校谭爱莲老师还向青年们展示以非遗香火龙为创造灵感的手工制作服装、耳饰、编织包等等。这些手工作品均运用非遗香火龙部分制作工艺技巧、材料、色彩以及廓形进行加工改造创新。
在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演示之后,青年们跃跃欲试拿着稻草编织“赵公鞭”、并在非遗传承人朱雄飞提前扎制的香火“鱼”中插上龙香。通过互动和实践,传统的火焰被点燃,不断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见到哥哥姐姐们对扎制香火龙那么感兴趣我很有成就感,未来我也要继续学习传承非遗文化,争当千年非遗的技艺传人。”能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朱雄飞表示很开心、很骄傲。
青年学员胡彬晖说:“课堂上,在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我对汝城香火龙等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能够与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学习、交流,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我深受感染、收获颇丰。感谢团县委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我期待与青年夜校继续共同前行,不断充电赋能”。
青年学员们都纷纷表示这次夜校学习收获颇丰,不仅对汝城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丰富了空闲时间,拓宽了交友圈。
青年下班之际,夜校开门之时。下一步,汝城团县委将紧扣汝城青年需求,联动更多力量,探索更多青年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进一步丰富、完善和优化夜校课程,努力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汝城“青年夜校”,更好地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助力青年与汝城共同发展。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袁嘉鑫 杨名李 何霞华
编辑:沈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