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沙洲日记︱半条被子好温暖
2024-04-04 23:47:28 字号:

沙洲日记︱半条被子好温暖

4月3日 星期三 雨

在大地积雪消融的日子,我们来到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

小车在高速公路向南行驶,两旁青山上隐隐约约能看到雪白的积雪散落在山谷和沟壑。早几日,湖南下了一场大雪,近两天阳光灿烂,城里积雪正逐渐消融,但在山区还有一些积雪残留。小车司机告诉我们,通往沙洲村途中,会出现一道奇观:五盖山这边,有大雾并且山上全是积雪。只要穿过五盖山,那边没有积雪的影子,满目青山。

著名诗人梁尔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放下车窗望着前面的高山说:五盖山,是南北小气候的分水岭。因为山高,北面的冷空气过不去,南面的热气流过不来。

正说话间,突然道路上漂浮着一层层浓雾。司机赶紧将车灯的双闪打开。一路上,所有的车都打开双闪,行驶的速度明显放慢。这时,也看到路两旁的积雪,还厚厚地堆积着。再从车窗往外看,山上的树木果然都结着冰,大地上全是茫茫白雪。这真是一道奇观!

小车缓缓向前,穿越过一条隧道后,突然眼前豁然开朗:天气明朗,青山叠翠。

沙洲村在群山的怀抱里,500多人的村庄里有300多瑶族同胞。村里还保留着青砖黛瓦的古建筑,保留着瑶族人的生活习性。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半条被子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如果不是站在那座两层楼的青砖瓦房面前,如果不是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谁也不会相信,这就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徐解秀上个世纪30年代的家,也没有人相信,徐解秀这么好的房子怎么连一条像样的被子也没有,盖的是蓑衣和稻草?三个女红军从哪里来,去哪里了?半条被子现在哪里?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觉悟讲述半条被子故事。受总书记讲话的鼓舞,我2017年3月第一次走进沙洲村。村口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半床棉被”四个大字,半条被子广场还立着一个少女挥动着一面红旗的雕塑。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我对陪同人员村支部书记朱向群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来得到他们采纳,我深感欣慰。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半条被子》及电影剧本《半条被子》,我10多次走进沙洲村,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沙洲日记.jpg

今天的沙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首先搞起了“村晚”。受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的邀请,我陪同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梁尔源参加沙洲村2024年村晚,又一次来到沙洲村。

今天的沙洲村洋溢着新春的气氛,到处摆满了年货。

我们一边看,一边聊着。时间也仿佛回到了90年前,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8.6万余人,集结在江西于都出发,跨过于都河上的5座浮桥向西,进行长征。蒋介石得知红军向西行进,急忙派出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武装,在红军长征的路上设置封锁线前堵后追。中央红军于10月25日前后,在江西安远、信丰突破国民党的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西前进,并于11月初来到湖南境内。蒋介石急令粤军陈济棠、湘军何键部火速出兵,在湖南汝城至广东城口之间,设置了堵截红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这时,国民党湖南的地方武装清乡队(挨户团),背着枪敲着锣来到了汝城县沙洲村。

国民党清乡队得知红军要从广东进入湖南,第一站就是郴州汝城。因此,清乡队员走进了沙洲村,进行反动宣传。他们将老百姓集中在村口,在大会上作反动宣传,说红军是土匪,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共产共妻。还说,红军抓住年轻的要带走,抓住老人要熬灯油,抓住女人给红军当老婆,将红军说成是青脸獠牙的恶魔,老百姓一听,感到恐惧和害怕。清乡队要求老百姓将家里值钱的东西一起藏到大山上去,不留给红军。一时间,不明真相的村民,赶着牲口、挑着粮食和被子,拖儿带女被赶进了大山。

徐解秀是个缠了小脚的旧式瑶族妇女,而且,还有一岁生病的儿子。丈夫朱兰芳开会回来,由于慑于清乡队的威力,也做好准备到山上藏起来。但徐解秀一双小脚,走起路来速度很慢,赶不上别人,更重要的是,一岁的小孩患的是打摆子的病。眼看着村里其他小孩,得了这种病的都死了,她不忍心看到小小的生命夭折。因此,她决定不走了,就留在沙洲村的家里。

国民党清乡队一户一户搜查,发现徐解秀家的门关着,但是他们没有进山,便踹开了她家的门,要求他们赶紧上山躲起来。徐解秀两夫妇,吓得什么似的,向清乡队解释。眼看着由于患病奄奄一息的小孩和一双小脚的徐解秀,清乡队二话不说,将她家的稻谷、红薯、被子和值钱的东西统统没收,将朱兰芳抓走。

徐解秀眼看着清乡队抄了自己的家,家里没有了被子,只有盖蓑衣和稻草……

中央红军长征时,红军主力部队先后经过文明司(乡)。1934年11月7日夜,湘南汝城的天,吹着北风,下着大雨,雨中还夹杂着小雪粒。进入初冬,山区的天气显得特别寒冷。由于在群山之间,山区的夜来得要早。此时,沙洲村静悄悄的,已没有灯火没有狗叫声,没有了昔日炊烟和饭菜的飘香。徐解秀由于害怕,不敢点灯,一个人抱着小孩,躲在阁楼上,静静地坐着……

沙洲村的村民,都被赶到了大山。徐解秀的老公朱兰芳在人群里蹲着,他家的粮食和被子都被清乡队没收了,他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便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徐解秀抱着小孩害怕着,担心着,这时,听到有敲门声……朱兰芳终于逃出来了,他悄悄地回到了家。

夜深了,红军战士冒着大雨,来到沙洲村。

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用火把照亮着沙洲村,各家各户都闭门闭户。

红军是一支遵守纪律的军队,没有去敲老百姓的门。红军伤员便在朱家宗祠安顿下来。战士们不声不响坐在老百姓的屋檐下躲雨。

躲在阁楼上的徐解秀感觉到有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村,那走路的战士从家门口走过留下一串脚步声,那指挥的长官让战士们别踩坏了老百姓的东西亲切而严厉的讲话声,那战士们抖掉身上的雨水发出的声音……这一切,都证明沙洲村来了一队人马。但徐解秀不敢相信,过去的国民党军队进入沙洲村是怎样的景象:要么是抓壮丁,看到年轻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抓着就走。要么是征粮征税,到各家各户到处搜刮,不管是不是生蛋的母鸡,还是没有长大的牲猪统统都要带走。将一个村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在徐解秀的心中,这支人马跟往日来沙洲村的军队不一样。

躲在阁楼上的徐解秀夫妇不敢吱声,但小孩的一声啼哭,将这对夫妇吓出一身冷汗。朱兰芳赶紧伸手捂紧小孩的嘴,让哭声不能传出去。但小孩似乎没有理会这对夫妻的意图,哭得更加有力,四肢不停地蹬动,原来是朱兰芳将小孩的鼻子和嘴巴一起给堵住了。徐解秀赶紧掰开朱兰芳的手,小孩一声凄厉的嚎哭声,划过黑暗中的夜空……

此时,在徐解秀屋檐下躲雨的三个女红军,她们似乎听到了这一声求救似的哭声。红军大姐再侧耳倾听时,那声音却没有了,消失在屋檐下的滴雨声中。

徐解秀推开阁楼上的窗户向外看,外面漆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她侧耳倾听,也没有听出异常的声音来。难道这队人马这么快走了?也没有像清乡队说的那样,是杀人放火的恶魔呀?徐解秀很好奇。朱兰芳抱着小孩,徐解秀见这半夜三更也没有什么声响,便划燃了火柴,点燃了油灯。她拿起小碗摸索着下了木梯,来到楼下倒水给小孩喝。倒好水,她走到大门边,看看门闩是否闩好。这时,一股好奇心袭来,让她将大门打开,伸出头向外面看看,这队人马究竟是否离开。当她打开门的那一瞬间,她吓坏了:三个女红军战士顺势跌进她的家……

走进沙洲村,循着卵石铺成的小道,我们来到徐解秀两层楼的房屋边,看到了红军的政治部和卫生部的旧址。卫生部长贺诚就住在徐解秀家的隔壁,屋后面就是中华苏维埃银行。中央机关、中央军委纵队及各军团部队陆续抵达文明司(乡),分别在老田村(五一村)、秀水、韩田、沙洲、新东、文市等地宿营并进行一个星期短暂休整。

三个女红军战士跌进徐解秀的家,借着灯光,徐解秀一看是三个姑娘,恐惧的心有所平静。三个女红军战士看到徐解秀,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微笑着说:大嫂,你不用害怕。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不欺负老百姓。

听到开门声,朱兰芳拿着一条木棒从阁楼上走下来。可是,当他看到三个女红军战士和蔼可亲,讲话中透着对老百姓的爱护时,他放下了手中的木棒。徐解秀听到女红军战士所说,赶紧将三个女红军战士让进了家,将大门关上。三个女红军战士将药箱放在桌子上,将一床行军被子也放在桌子上。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湿了,坐在屋檐下躲雨时,浸润着寒风全身冰凉。徐解秀赶紧生火烧水,给三个女红军战士洗漱。并拿出家里仅有的冷饭给三个女红军战士充饥。

一声啼哭,引起三个女红军战士的关注。徐解秀抱出一岁大的男孩,三个女红军战士走到了跟前。徐解秀哭泣着对女红军说:这孩子时冷时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我们村的孩子得了这种病的都死了,这孩子恐怕命不长了。

三个女红军战士是红军卫生部的医护人员,一听孩子病了,职业的本能让她们好奇。红军大姐将孩子抱在怀里,给他量体温、看他的眼睛、摸他的手,最后断定,这孩子得的病是打摆子。打摆子就是疟疾,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红军长征时,战士们得这种病的情况多。在30年代,这种病很难医治。当时,治这种病的药叫奎宁,是一种进口药,非常珍贵。红军要用这种药必须经组织批准才行。诊断出孩子的病情,让三个女红军战士感到特别为难。女红军的药箱里存有这种药,但要使用,必须经连长审批才行。总不能眼看着这个小男孩活活地病死。红军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红军大姐让大家表决,是不是给药让小孩吃。

徐解秀看到红军大姐诊断出了她孩子的病情,又是激动,又是担心,又是恳求。朱兰芳更是向地上一跪,向女红军求救。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大姐果断地做出决定,将药箱打开,将奎宁片喂进了小孩的嘴里……

我陪诗人梁尔源走进徐解秀的家。

由于时间久远,房屋的墙壁上留下斑驳的岁月的痕迹。那张曾经睡过三个女红军战士的小床依然静静地摆放在墙角。那竹席、那稻草、那浸着油渍的马灯,仿佛诉说着昔日的过往。

晚上睡觉,徐解秀的家只有一张床。三个女红军战士、徐解秀、朱兰芳及小孩,这么多人怎么睡?三个女红军提出,她们打地铺睡稻草。可是,徐解秀说什么也不同意。她说,进了我瑶家,就是我瑶家的客,那里有让客人睡地铺?但也不能让主人睡地铺呀。可是这一张小床,睡不下这么多人。这时,朱兰芳从客厅里拿来两张条凳横放着,铺上门板,垫上稻草,这样,三个女红军和徐解秀带着孩子睡到了床上,而朱兰芳一个大男人,睡在大门口为女红军战士放哨。

徐解秀家的被子被清乡队没收了,她家里只好盖蓑衣和稻草。三个红军战士将自己仅有一条的行军被解开,盖在五个人的身上。这一晚是舒适的,也是幸福的。三个女红军战士一躺下,便很快进入了梦乡。而徐解秀的小孩吃了红军给的药也不哭不闹,安详入睡。徐解秀也睡得特别踏实。

早晨,树上的鸟儿叫了。徐解秀醒来,发现三个女红军战士不见了。她坐起来,用手一探孩子的额角,发现不发烧了。孩子睁开眼睛,微笑着看见妈妈。孩子的病好了,孩子的命被女红军救了。徐解秀高兴地去找丈夫朱兰芳,告诉他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当她抱着孩子走出家门,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整个村,都是红军战士,他们帮老百姓扫地、劈柴,徐解秀家的水缸被挑满了井水,放在屋外的木头也劈成了一块块。战士们友好地叫她大嫂,对她微笑。

徐解秀在朱家宗祠找到三个女红军战士,同时,她也看到了受伤的红军战士。这些红军战士是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他们有的胳膊和腿受伤,有的是头部……都是外伤,最需要的是治打伤的药。因此,徐解秀烧了热水给伤员清洗伤口的同时,也在想办法寻找治外伤的药。她在村里找到了田三七、找到了老虎藤,交给三个女红军为战士们治伤。回到家里,又一个冬夜,徐解秀好奇地问三个女红军战士,为什么这么多战士受伤?红军大姐告诉她,这些战士都是好样的,他们都是穷苦人的孩子,为了穷苦人打仗,为了穷苦人谋幸福,为了国家谋富强。徐解秀听了这些话,感到特别新鲜。她又问:男人打仗我还能理解,你们女人不在家生儿育女,为什么也跟着一起打仗?红军大姐告诉她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打仗,也是为了全天下的人不再受压迫和剥削。徐解秀听明白了,高兴地说:我要当红军!在队伍里,我可以帮助洗衣服,做饭菜!红军大姐一听笑起来,说:按理是可以的。但红军要打仗,还要走很远的路。大嫂你的孩子还小,你就在家将孩子带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回来看你。徐解秀马上问:你们走了,还会回来吗?红军大姐告诉说:怎么不回来?你就是我们的好姊妹,我们一定会回看你。徐解秀一听红军大姐与她结姊妹,特别开心。她马上说,我一个山里女人,大字不识几个,哪能跟你结姊妹?红军大姐立即说:我们今天就结为姊妹,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一定会回来看你。

徐解秀站起来,紧紧握着红军大姐的手久久不放开……

自从2017年接触半条被子故事,我一直在研究这段党史故事。

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重走红军长征路,在沙洲村发现并挖掘出半条被子故事。我也多次去罗开富老师那里,请教和探讨半条被子故事的缘由。

中央红军在汝城沙洲村休整一个星期,马上要离开。

这一个星期里,三个女红军战士与徐解秀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徐解秀的小孩被三个女红军战士救活了,现在活蹦乱跳的,特别可爱。徐解秀为红军磨稻谷,又为红军缝米袋。朱兰芳认识到红军是一支爱老百姓的军队,深夜悄悄地上山,将这个消息告诉村民,让他们放心回家,并将自己的房门打开,让红军战士住到他们的家中。三个女红军战士借宿在徐解秀家里,同吃同住,一起劳动,一起拉家常,讲革命道理,让徐解秀切实感受到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人民的军队,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徐解秀感到上半辈子也没有这么开心和快乐。

三个女红军战士要离开沙洲村了,送点什么给徐解秀?

三个女红军战士在徐解秀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给徐解秀带来不少麻烦,不送点东西还真过意不去。送什么?红军大姐想到了被子。因为,徐解秀家里的被子让清乡队没收了,他们家盖的是蓑衣和稻草。

徐解秀得知三个女红军战士要离开,也悲伤着悄悄地落泪。她将家里的红薯蒸好,早早地放到了三个女红军战士的行军袋里。三个女红军战士跨出大门时,徐解秀哭了。三个女红军战士也哭了。她们拥抱着,难舍难分。

这时,红军大姐将她们仅有一床被子留下来,放在徐解秀的床上。但精明的徐解秀马上要朱兰芳将被子拿出来交给三个女红军战士。

徐解秀说:大妹子,这被子我不能收。你们行军打仗,还要走很远的路,风里来雨里去,没有被子不行。

三个女红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办?

红军大姐赶紧拉着徐解秀的手说:大嫂,我们在你家住了这么久,给你添了不少麻烦,这条被子留给你,给你做个念想。

徐解秀马上说:那怎么能行?你们将被子留给我,你们就没有被子了。

徐解秀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双方推来推去,互不相让。

这时,红军大姐掏出剪刀,让两个女红军战士将被子拉开,她要将被子剪断。

徐解秀看到这一幕,有点不知所措,大声地说:不要剪,不要剪!

三个女红军战士很快将被子剪断了,一条被子被平均剪成了两半。

红军大姐将半条被子一折,送到徐解秀的手中,说:大嫂,我现在将被子剪成了两半,一半送给你,我们带走一半。这样,你有被子,我们有被子,大家都有被子了。等到革命胜利后,我们会回来看你,到时,给你送一条新被子。

徐解秀手里拿着半条被子,止不住的热泪流过不停。

三个女红军战士要走了,徐解秀让朱兰芳将三个女红军战士送走,送到山的那边去。

三个女红军战士背着药箱,背着半条被子离开了沙洲村,离开了徐解秀……

红色文化如何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如何引领经济发展?这个重大课题值得许多人去研究。谭诗华是一个热情好客、精力充沛的人,也是一个工作负责、能干成事的干部,他带着我们边看边介绍沙洲村的发展,也看出他对沙洲村的发展费心倾力。

在沙洲村环沙洲区域乡贤联谊会上,30多个致富能手为沙洲村的发展建言献策、慷慨捐助,献出大爱。沙洲村干鱼塘、杀年猪、打糍粑、绣瑶绣、送春联……在喜庆的节日氛围里,乡贤和村民一起,走进幸福食堂共度新年。

沙洲村的发展需要集思广益,讲好半条被子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根本。

近三年来,作为一个作家和党史研究者,我潜心创作了长篇小说《半条被子》,也拍成了电影《半条被子》,并在全国讲述“半条被子故事”党课近200场,荣获了“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有人问我,三个女红军从哪里来,去哪里了?半条被子在哪?我认真阅读党史书籍,也在寻找答案。当年参加红军长征的30名女红军中,有没有这三个女红军?三个女红军战士是医护人员,是不是沿途中有女同志参加了红军?后来,我读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俄国作家亚历山大·潘佐夫写的《毛泽东传》时,里面写到一个内容,在红军出发时,中央特批允许了另外23名女红军医护人员跟着一起长征。那么三个女红军,也许是23个女红军医护工作者里面的。

中央红军从沙洲村出发10多天后,发生了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也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三个女红军战士极有可能在战场上牺牲了。至于她们带走的半条被子,也随三个女红军销声匿迹了。留在徐解秀家的半条被子在哪里?红军离开后,国民党清乡队很快走进了沙洲村,他们将村民赶到村口,将红军送给老百姓的东西全部没收了。清乡队从徐解秀的阁楼上搜出半条被子一把火烧了,徐解秀还挨了跪和罚。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沙洲村,三个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将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性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汝城沙洲村。他对村民们说,半条被子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共产党当成自己人。朴素的话语中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也对半条被子故事赋予新的内涵。

晚上八点,沙洲村第二届“村晚”喜庆上演,村民是村晚的主角。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赏,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营造浓浓的年味。

虽然天气寒冷,但我们走在沙洲村的青石板上,内心感到无比温暖。这是半条被子带给我们的温暖,带给我们春天的气势!诗人梁尔源正诗情泉涌,构思新的诗作。今天的沙洲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平收入2.3万元。每天来这里受教育的人都有几千人之多。谭诗华告诉说:幸福新村建起来、幸福食堂开起来,沙洲村的村民越来越幸福!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我们更要讲好半条被子故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志在飞,原名蒋志飞)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志在飞

编辑:何晓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