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不屈的“英雄树”
2024-09-09 15:53:10 字号:

不屈的“英雄树”

文/王琼华

我从资兴龙溪十二洞一回来,便跟挂念那里的友人说,过些日子可以去杨家坪村走走、看看,那棵“英雄树”依然挺立在山坡上。哪怕经历了大暴雨和山洪的暴虐,它仍没有倒下……

“不行,我要把村民一个个找到!”赵建华大声嚷道。

这一场特殊寻找谈何容易。全村仅有三百来户,似是一个小村,却散居在六十多个地方,留守的又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但赵建华顶风冒雨,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搜索。他及时帮助转移了一批批村民,却忘记了自己的父母。两位老人后来被邓赵权带出险境,并得到他的照顾。赵建华张嘴要跟邓赵权道一声谢。邓赵权抢先说道:“你是党支部书记,够你操心的!”

与此同时,村民已经记住了邓赵权所说的另一句话:“我这个辞了职的村干部,也是村干部!”

原来,邓赵权担任过杨家坪村副支书。因为要长期在外打工,前些年辞去了副支书一职。他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入党,也在部队立过功。这次,他回村处理一些个人事务,没料到遇上了这场暴雨。

那天晚上,邓赵权刚好住在邻村的岳母家。凌晨两点,他接到朋友的求救电话,说家里进水了,便马上赶到朋友家帮忙。由于排水及时,屋子保住了。

这时天刚蒙蒙亮,邓赵权获悉杨家坪村也被洪水冲击的消息,抽脚就往村里赶去。面对紧张的村民,他挺身而出,大声喊道:“别怕,我这个辞了职的村干部,也是村干部。我还是党员!”接着,他把村民的三个袋子挂在自己胸前,背起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一手托着孩子,一手搀扶着一个老奶奶,再领着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往前走去。一路上,他不停地说:“抱紧我!跟紧我!”好不容易才把老人、孩子带到安全地方,匆匆叮嘱后,他又拔腿奔向另外一个自然村……

三十多天后,我问邓赵权:“你打算什么时候离开村里,再出去打工?”

“要等通村道路全部打通,整个村子拾掇得差不多的时候。”邓赵权答道。

原来,他看到安仁县“援军”抵达龙溪救灾后,便主动跟赵建华说:“就让我来代表村里协助安仁县的队伍施工吧。”

“但我们不能等路修通再干农活!”说这话的是欧阳德忠,五十来岁,是个养羊专业户。他的羊场这次被洪水冲垮,很多羊被卷走了。洪水刚一退去,欧阳德忠便开始重建羊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出村口。

杨家坪组老组长赵仁斌跟我说过一句话:“‘英雄树’没倒下,这稻子和人也倒不了。”

“英雄树”,一棵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古树。

二十年前,赵建华曾陪我及几个文友观赏过这棵充满传奇的“英雄树”,并跟我们讲述了它的来历。1928年4月11日,毛泽东率部到达龙溪。1928年8月24日,毛泽东在桂东主持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派干部前往资兴龙溪十二洞,重建湘南特委。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桂东的沙田一带,三月八月两度分配土地,建立了党的组织,属于以龙溪十二洞为中心的湘南特委管辖。”这里说的湘南特委,其机关就设在现在的杨家坪村。这年的10月,国民党派重兵清剿杨家坪的红军。红军依靠树木、石头作掩护,多次打退敌军。仅这一棵古树上,就有近100个弹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人把这棵树称为“英雄树”。

在资兴,有一个地方则被称为“英雄的村庄”,它就是布田村。

也是1928年。当年的7月25日,朱德、陈毅率红四军攻打郴州之后,来到布田村,并在这里驻扎休整了7天。布田的老百姓对自己的军队无比热情,护伤员、打土豪、筹军粮,为部队休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于是,布田村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刺。在一个晚上,国民党第八军3000多人突然对布田村进行围剿。全村1000多间房屋被烧毁,107名革命干部和群众被集体枪杀,村民也被赶出布田村。三四个月后,村民才陆续返回村里。

其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布田村,已经是一个新的布田村。为了修建东江大坝,布田村人主动离开祖宅,搬到了安置点。他们把移民新村也称为布田村。这个新布田村,不仅让人依然看到一股英雄气概,还看到了一种英雄情怀。

面对台风“格美”,布田村又谱写了属于它的传奇。

其中的动人一笔,是叶军为它添上的。

一名年轻记者用“令人动容”一词来描述他的触动。原来,这名记者发现一名“无手”男子俯身在村口的水管前冲脸,接着在工地上又看到了这名男子忙碌的身影。记者疑惑:“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我说:“他叫叶军!”

“啊,他就是叶军……”记者恍然大悟,又有点惊喜。

叶军,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六岁那年,叶军因不慎触到一万伏的高压电,不幸失去了双手。多年前,我曾听叶军响亮地说过:“没有双手,就当是五指握成拳头了。”

那天,我陪着记者采访叶军。我当时很自豪地跟记者说:“他是我老乡呐。”如今,叶军早已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和“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他获得了五十多项荣誉。我想,这是叶军与生活顽强抗争所获得成功人生的写照。

这次,叶军来到布田村担任工作队队长。有人说,队长一职是他“抢”来的。原来,组织部门跟已经担任资兴市残联党组书记的叶军说:“叶书记,请你向我们推荐残联的一名同志担任工作队队长。”

叶军立即答道:“我去。”

“这可是抗洪救灾……”

“就是救灾,我才去。我原来长期在国土部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算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特长。布田村那里有1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我都知道在什么位置……”

就这样,叶军带着残联、团委、妇联组织的工作队赶到了布田村。

“95后”的布田村妇联主席陈敏花说:“叶队长十几天没离开过村里一步。”在她心目中,叶军就是“没手却有拳头”的人,任何一件事都被他干得妥妥帖帖。

有一天下午,因下大雨村道再次发生塌方。村里一时联系不上挖掘机。叶军就带着队员、村组干部等人员先赶过去,每个人都带上了一把铁锹。原来,叶军早已在村部备了不少铁锹和锄头,并且成立了一支以村组干部和青壮年村民为骨干的“铁锹队”,以便随时处理紧急情况。

这些日子里,叶军白天忙着村里的淤泥清理、道路抢修、水道接通和通信恢复等工作。到了晚上,叶军匆匆扒几口饭,又化身成为“叶专家”。他把村民召集到村部会议室,传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

在布田村抗洪救灾中,陈敏花是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她说:“我没让妈妈失望,成了她心中的骄傲,我就满足了。”原来,她的母亲也曾担任过村妇联主席,还参与过2006年“7·15”抗洪救灾工作。而这时,陈敏花收获的赞誉,同样是满满的。有一位记者却跟我说,这个村妇联主席真不好采写。因为面对记者的采访,陈敏花从不说自己。她只给了一句解释:“我就是这个地方长大的。”言下之意,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

于是,我想到了另一位村妇联主席。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兰凤凰。

“我是从泥石流中爬出来获救的!”凌晨,正在燕窝村挨家挨户转移群众的兰凤凰,被山上突发的泥石流冲到了田间。“我还活着!我还活着!”兰凤凰定了定神,但此时双腿流血,不听使唤,腰部剧烈疼痛,唯一能够使得上力气的,只剩下双手。洪水还在不断上涨。“我不能死,我要去通知村民!”湍急的洪水,随时可能把兰凤凰冲走。她抱着“一定要通知更多村民转移”的信念,极力从淤泥里挣扎,最终爬行600多米获救。这时,她的腿早已失去了知觉。

兰凤凰被紧急送进医院救治。

但她那天晚上扯开嗓门大声喊的话,仍在村民们耳边回响着:“快点转移,洪水马上就要来了!”“不要拿东西,先跑出来要紧!”……

资兴的女子,一个个这般纯粹。她们把如东江湖水一样清澈的爱,悄然回馈给了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这番感触之下,我仍想与陈敏花作一番交流,她笑道:“我们布田村,还有一对人人点赞的‘父子兵’……”

“父子兵”中的父亲叫唐贵万,今年63岁;儿子叫唐冰峰,今年37岁。

“抗洪救灾,不能只靠等啊,我们自己也得行动起来。我今天带这个头,我们一块动手。”最先响应唐贵万这一号召的,是他的儿子唐冰峰。这些年,唐冰峰买了两台挖掘机,平时在外接点小工程。“我们家那两台挖掘机赶紧开过来抢险,马上去救灾。”灾情发生时,正在外面的唐冰峰一接到父亲的电话,立马赶回布田村。他二话不说,开起挖掘机就冲到了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上阵父子兵。每天,唐贵万带着组里的村民清淤除障、抢修道路、恢复生产;唐冰峰则开着挖掘机配合作业。从早到晚,这对父子忙个不停。

“从来没想过报酬,乡里乡亲的,大家应该相互帮助。”二十多天,唐冰峰的两台挖掘机光是油钱就花费了不少。但他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些,心里只想着和大家一起先把家园尽快重建好。这时,城里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拿到一个蛮可观的项目,让他马上进场动工。但唐冰峰一口回绝了,说:“这不是挣钱的时候。”

“我儿子还蛮懂事的。”背地里,唐贵万忍不住跟人夸了自己的儿子一句。

唐冰峰则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是父亲的儿子,当然像父亲!”

这一刻,我们不分彼此。

匡忠辉对新江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当年的他,曾以扶贫工作队队员的身份,在这里驻村工作三年。今年轮到他休年假时,他特意住到了新江村。结果,第二天遇到了台风“格美”。

休假的匡忠辉,这时摇身一变,成了新江村抗洪抢险和生产自救的“总指挥”。那天傍晚,暴雨一直下个不停。次日凌晨,又是断电又是断网,电话也打不通了。他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敏锐地意识到这次雨情形势严峻,有造成严重洪灾的风险,便立即组织全村村民安全转移。80多岁的村民华仁付,独自一人居住在新江河边的土砖房里,耳朵也听不见。匡忠辉赶过来时,房子周围的树被冲走了,房子部分泡在水里,随时都可能垮掉。就在这危险时刻,匡忠辉与村干部一起迅速将老人背了出来。

完成了转移群众、通路、通水等工作后,匡忠辉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个“战场”中——帮助村民销售东江梨、黄桃等水果。匡忠辉说:“村民们辛苦种了大半年,要帮他们及时把水果销售出去,不能让它们烂在树上。”在他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的水果很快卖出去了数万公斤。

新江村生产与生活得到基本恢复时,匡忠辉也完成了今年的休假。村民跟村干部建议,要以村委会的名义写个报告,一定让匡忠辉补休年假。他笑道:“年假我已经休了。”

匡忠辉跟村民约定,明年他还来新江村休年假。

你奋战,我送饭。

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次传递爱与力量的举动。

李洲与供电系统的同事一块投入抢修复电的攻坚战。他说:“有的同事已经连续奋战几天几夜,没怎么合过眼,我看着很心疼。但我只能鼓励大家加油。村民都在盼着通电呢,我们一定要完成复电任务!”最让李洲感动的是,受灾村民纷纷拿出自家刚做好的饭菜,递到还没时间吃上一口热乎饭的抢修人员手中。

你点亮我的天空,我温暖你的心窝。

无独有偶。汝城民兵在对百嘉洞进行疏通时,因为下雨导致二次塌方,饭菜没有办法送至工地。但他们没有停止作业,说:“哪怕勒紧裤带,我们也要赶早打通道路。”附近村民李近香得知情况后,即刻回家架起炉灶煮好一锅热腾腾的米粥,再装了一大碗坛子菜,送到了这些民兵跟前。

来自汝城医疗救援队的医生何钦,每天要顶着烈日走上八九个小时,对百嘉洞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治,还轻声细语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村民们非常感动。好些村民早早熬好自己上山采摘的凉茶,一看何钦进屋,马上就会把一碗凉茶端到他手上,甚至有村民把煮熟的鸡蛋偷偷放在他的出诊箱里。何钦说:“这里的老百姓太善良了,这个时候还把我们当客人相待。”

我蓦然明白,爱的最好表达方式,当属一种由心而发的互动。

“喂,同志,你们要小心点!”王恺侧脸一看,是一个杨家坪村村民在冲施工人员大声喊话。

山坡上,山洪留下的大量滚石、泥沙随时可能压下来;不少路段路基被洪水侵蚀,淘空严重,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座悬空桥;山谷中,成片的树木、翠竹随着泥石流一同倾泻而下。一条条生命线的抢修,往往就是在生死线上的一次次“搏杀”。

当地村民看得惊心动魄、提心吊胆,便赶紧向施工人员打招呼。

但王恺随着“铁军”——郴州市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应急抢险队开进资兴抢险救灾第一线后,每一眼看到的都是这种场景。他说:“我们找退路,老百姓就没有‘生路’。我们只有一种选择,不惧危险向前冲!村民们的种种挂念,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是在历经195个小时连续奋战,一鼓作气打通兴宁镇—天鹅山—龙溪村全长43公里的洪灾损毁公路后,紧跟着接到继续打通龙溪—秋木—杨家坪线路的调度令,迅速集结到了杨家坪村。他们争分夺秒地施工,夜以继日地鏖战。

“我能行,脚只是在抢修设备时意外烫伤而已,擦点烫伤膏就没事了。”挖掘机驾驶员肖宏敏不顾自身伤情,义无反顾地坚守岗位。

“我没事,无非有点头晕,吃点药,稍微休息一下就好了。”侯浩梁一直在现场指挥机械设备,因天气闷热而中暑,吃了点防暑药又接着工作。

“我能坚持,手臂只是有点痛、有点痒而已。”周伟强的双臂被晒伤后已出现白斑脱皮的症状,他忍着不适,始终没有懈怠工作。

正是这些勇毅前行者的奋战,八天后,杨家坪村的道路终于被打通了!

奇迹,总是用心做出来的。温馨,也是因此而来。

“你们负责好好学习,我们负责保家卫国”“努力学习、共渡难关”“愿大家乘风破浪,做一个追风少年”……在八面山瑶族乡学校四间教室的黑板上,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句句暖心的话语,让人眼前一亮。

一问,我才知道它都出自武警郴州支队战士之手。

原来,武警郴州支队在抗洪抢险期间借宿在八面山瑶族乡学校。归建之际,武警官兵在借宿的四间教室里为学生们精心绘就了国防教育黑板报,励志的话语,配上精心设计的图画,隔空为同学们送上了富有青春气息的祝福。

钟嘉瑶是该校的一名老师。这段时间里,她一直留在学校做着物资分配的工作,还成为了一名医疗志愿者,同时与武警官兵朝夕相处了21天。她说:“自古就有这么一说法,‘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在这种环境中救灾,我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来描述它的艰辛。”同时,这些战士给钟嘉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很可爱、很活泼。她感叹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其实,他们真的很累,很辛苦。有时候,他们干活干到凌晨,带着一身湿泥巴回来,穿着湿鞋湿袜睡觉。但没有一个战士叫一声苦、喊一声累,还赠予我们学生多么美好的祝愿!”

这天上午,该校校长谢春辉看到这些留言,非常感动。他打算利用这些黑板报和插画作为开学第一课的素材,同时将它们运用到学校宣传栏,用来鼓舞孩子们树立一种挺膺担当、义无反顾的精神。

有几个学生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摘抄黑板报上的祝福语。最好的教材,就是所见的场景,刹那间会让孩子读懂人生、读懂这个充满爱的世界。于是,有个同学把黑板报上的图案也临摹在了自己的图画本上,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誓言:“我长大后,一定要像武警战士和所有帮助我们抗洪救灾的人一样,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武警战士这时也有了一个念头。

他们打算不久的将来找个机会,再来八面山看一看,再来资兴这一方山水间走一走。他们已经听村民介绍说,当年毛泽东曾在八面山老青腰圩借宿过,发展了当地第一批共产党员,在此播下的革命火种,之后演绎了许多革命斗争的故事。同时,他们也听到了“英雄的村庄”的传说。他们更期待去一趟杨家坪村,仰望那一棵不屈的“英雄树”。

云开山益秀,雨霁花弥香。

当我放眼望去时,资兴这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的“英雄树”何止一棵……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王琼华

编辑:沈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