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将拼布绣搬上舞台 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2024-07-25 12:03:19 字号:

将拼布绣搬上舞台 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何雨杏 通讯员 李晗 曹晨璐 郴州报道

蓝红色调的灯光交叉打在舞台上,一群头戴虎头帽的舞者,身着五彩花布的绣衣,随着韵律轻盈地敲打、旋转、穿针、拉线,再现了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拼布绣艺术。现场观众忍不住感叹:这拼布绣太美了!

在永兴县东部的大布江乡一带,流行一种古老的工艺——拼布绣。作为一种流行于湘南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大布江拼布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传统女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图片1.png

大布江拼布绣婴儿百纳被。

大布江拼布绣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其图案多为花鸟虫兽、吉祥图画和民间故事。其将拼布与刺绣相结合,以各色碎布拼贴缝合为主要工艺,既有拼布的粗犷风格,又有刺绣的细腻神韵,手法和构图别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可谓“一尺一剪,裁成花样轮廓。一针一线,绣出美丽情丝”。

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2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2.png

演员们正在排练舞蹈《拼“直播”》。

舞蹈《拼“直播”》便以拼布绣为创作核心,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展现拼布绣精湛的传统工艺,以及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将非遗艺术融进舞蹈,是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湘南幼专”)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表演与传播教研室主任李晗曾经的梦想。作为舞蹈《拼“直播”》的主创之一,她经常流连于博物馆、文化馆以寻找创作灵感,仍然记得多年前初遇拼布绣时怦然心动的情形:“这项艺术令我叹为观止,其整个制作工艺过程,可舞性很强,我们想赋予这项艺术更多的生机。”在她看来,展示在玻璃柜中的拼布绣,应在当代艺术舞台上起舞,立体呈现“活起来”,以彰显古代岭南文化的特质。

图片3.png

舞蹈演员的头饰。

舞蹈中的“敲打袼褙”和“穿针拉线”动作,则是将拼布绣的打袼褙、裁剪、贴花、绣制、叠缝、绲边、修整等多道工序贯穿始终。穿戴在舞者身上那颜色饱满、五彩花布拼制而成的精美头饰、手饰及服饰,无疑是《拼“直播”》的最大亮点。

图片4.png

舞蹈演员的服饰。

为了在舞蹈中尽情展现大布江拼布绣的制作工艺,光是设计动作,李晗与创作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去考察采风。

拼布绣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大布江乡纯朴的民风、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图片5.png

舞蹈演员的耳饰。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巧妙地将童谣元素和地方方言融入舞蹈音频制作当中。这个舞蹈是我们和永兴县文化馆联合创排的,这期间,蒋立秋老师对舞蹈架构,基础创作和节目方向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布江拼布绣非遗项目传承人何娟老师也为我们的服饰、舞美增色不少。”李晗说。

从躺在手机里的词条,到备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再到在湘南幼专办学64年专科教育10周年庆祝大会上绽放光芒,《拼“直播”》整个创排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历时半年多,直到2023年11月才创作成型,期间伴随着反复的打磨与调整。

图片6.png

演员们用舞蹈动作来展示大布江拼布绣精湛的制作工艺。

艺术设计学院舞蹈教育专业22级01班雷希乐,同为主跳的她说:“由于这是原创舞蹈,没有视频可以学习,排练之初,我饰演的主播角色的每一遍排练,动作都不一样。老师就一点一点地帮我调整动作,让我去学习怎么做主播。后来都形成了肌肉记忆,这个动作才算是‘信手拈来’。”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舞蹈创作过程中,提供了排练场地、设备技术、业务指导等方面的支持,该项目在去年的“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上荣获“优秀节目奖”。“未来,学校会继续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严红说道。

艺术设计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曹晨璐告诉记者,自己作为高校教师将目光更多投入到了非遗文化与舞蹈融合的挖掘中。“郴州本地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汝城香火龙、湘昆等,希望今后有机会将非遗文化融入创排中,将郴州本土的非遗文化带到更多的观众面前。”

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的演绎下,在舞台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参演舞蹈,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设计学院舞蹈教育专业23级01班汤思甜说。

(鸣谢单位:永兴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永兴县文化馆;蒋立秋,国家一级编导;湘南幼专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 哲宁 何雨杏 李晗 曹晨璐

编辑:唐哲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