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 星期六 晴
在汝城上祝村广袤的田野上,秋收后至立春田野是空旷的。秋后种了油菜,农户就开始真正农闲起来。临近春节,家家户户准备晒红薯干、磨豆腐、炒花生、炒豆子、炸麻根。唯有养鸭人每天清晨吆喝着,像一支军队,在田野上下穿梭。
秋后的田野,有余粮,秋收打稻子飞溅掉在田野的脚孔里稻子,还有新嫩的稗子草,奔走的禾田虫子,飞蛾及卵虫,是鸭子喜欢啄食的食物。鸭子吃了这些食物,公鸭长膘,母鸭生蛋。养鸭人手里提个篮子,母鸭走到哪里,就会有蛋生到那里。鸭子们习惯了这种行走的日子,居无定所般在田野里游荡。
汝城上祝村地域养的鸭子,叫麻鸭。羽翼都略显黑色,偶尔略带麻白的花点。麻鸭的个头小,长到三四斤左右。麻鸭是汝城特有的一种蛋品鸭,肉质鲜嫩。也正是此物的品质,造就了汝城血鸭的不一般的味道。
友人笑着对我说,没有一只麻鸭能活着离开汝城,足见汝城人对鸭子的狂爱和执着。汝城板鸭是一道广为流传的名菜,不仅是湘菜中的经典菜式,更是汝城地理标志的美味佳肴之一。无板鸭,不成宴。朋友来了,做板鸭。亲戚来了,做板鸭。近年来,沙洲人利用上祝村的麻鸭,制作了一道沙洲血鸭,成了沙洲乡土菜系中的新秀。
做这道菜,首先要挑鲜活的嫩麻鸭,宰杀时将鸭血盛入装有料酒和盐的碗内,快速搅拌至半凝固状。鸭子去毛剖腹切块,再就与生姜、红辣椒、蒜瓣一道入油锅爆炒,然后又加鲜汤焖至快干,最后将鸭血整个儿淋在鸭块上,边淋边炒,再加料起锅。端上桌前,在血鸭上撒些许葱花,香味扑鼻。一道上等的血鸭,必定色美味香、鲜嫩可口。鸭血香滑且清火败毒,鸭肉异常鲜嫩。汝城餐桌上,可谓四季皆宜。友人又讲了几则攸县血鸭的故事。称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回湖南家乡,住省委某招待所。攸县一个叫王桂林的厨师被点名到长沙,专门为毛主席制作这道血鸭。据说因为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就曾吃过这道菜,之后就一直很难忘怀,新中国成立后回乡,专门派人请攸县的厨师来做这道汝城血鸭。沙洲餐饮界,跑到攸县学艺,将这道血鸭的精髓学会,将汝城麻鸭做成了新菜品。
相传攸县血鸭这道菜与名垂青史的文天祥有关。大宋景炎元年,宋丞相文天祥率师勤王,攸县境内数千壮士群起响应,筑起山寨,抗击元军。文天祥自岭海引兵出攸县,一路捷报频传,为壮士气,升帅旗饮血酒。无奈当时缺鸡,逐以鸭血代之。当时火头军里有名叫付德勤的厨师,在为文丞相做菜时有些紧张。他将切碎的鸭子放入锅里后,慌乱中错把没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去,等发现时已经无法补救,只能小心翼翼地炒着,没想到越炒越香,仔细一看,菜成了浆糊状,紫红色,尝一尝比往常的味道更鲜美。文丞相尝后也赞不绝口,问道:“此为何菜?”付德勤大喜过望答道:“就叫血鸭吧。”从此,攸县血鸭之名流传下来,后来经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的大力推荐,攸县血鸭上了晚清宫廷的皇家菜谱,血鸭更是名噪一时,世人皆知。
正好,汝城上祝村的麻鸭,与攸县的麻鸭同出一个品种,受自然环境影响,汝城的麻鸭肉质更细嫩,嚼劲更足。今天,沙洲血鸭早已成了文旅餐饮中的盘中物。鸭肉细碎,嫩滑,有人甚至连鸭骨都嚼烂入肚。沙洲血鸭,一个连骨都不用吐,那细嫩之劲,让人食罢牵肠挂肚。
(作者 : 谭旭日)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谭旭日
编辑:胡用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