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一场改变近千万人命运的“大迁徙”。步入新阶段,融入新型城镇化成为时代主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后半篇”文章续写得怎么样?红网时刻新闻联合郴州市发改委请搬迁群众来答题,从切身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展现郴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抒写郴州答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用梅 郴州报道
11月28日,桂东风和日暄、碧空如洗。易地扶贫搬迁周江安置点,一大早郭小娟走路到附近加工企业上班,孩子在离家不到200米的沙田二完小上学,她的心情如天空一样明媚。
“以前小孩上学要一个小时,现在只要五分钟。”回忆起曾经的家——大水村,郭小娟流露出的是饱经生活的酸楚,“那时经常要早早起床,送孩子去学校,平时只能在家种点庄稼,收入也微乎其微。有的家庭还到镇上租房子供娃娃念书。”
航拍易地扶贫搬迁周江安置点。
大水村是桂东县沙田镇最偏远、最分散的一个行政村,距离沙田镇30多公里。“大水青山高又高,溥田破屋绕山腰。种子洒在云雾里,银河两岸讨生活。”这首歌谣描绘了大水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
出路在哪里?走出去才有出路。
2016年,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大背景下,桂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大水村整体搬出,选址就在沙田镇周江村。安置点占地137亩,是湖南省第二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联建点。安置点内综合市场、服务中心、幼儿园、车站等配套设施齐全,2017年12月完工后,大水村892户2987人陆续搬迁入住。
安置点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这套楼房我只掏了1万元。”2017年12月,郭小娟一家四口搬进了周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是一套三室一厅100平米的新房,家具崭新,房间整洁,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休闲等设施一应俱全。用她的话说,“跟住在城里差不多。”
今年56岁的郭玉球和郭小娟一样,都是从30多公里外的大水村搬迁而来。郭玉球说起现在的生活,乐得合不拢嘴。“现在家门口上班,日不晒雨不淋,工作不累每月有3000元左右收入,搬出来生活好多了!”
郭玉球在嘉业电子有限公司上班。
2017年以前,郭玉球一家在大水村种田,完全看天吃饭,生活捉襟见肘。2018年初搬进安置点后,进入安置小区的“扶贫车间”嘉业电子有限公司上班,每天步行几分钟,每个月收入稳定,她非常满足。“像我这么大年纪,外面上班工作难找了。”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硬道理。在周江安置点搬迁户中,共有劳动力1076人,其中县外就业569人、县内就业507人、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家庭至少1人充分稳定就业。
桂东全县平均海拔900米,是湖南省海拔最高的县,不少群众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桂东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易地扶贫搬迁比例位居全省第一。全县共建成安置住房4715套,实施易地搬迁4715户16423人。
举行大型就业招聘会,引进就业帮扶车间,培训群众就业能力,特色经济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入手,面对庞大搬迁队伍的就业问题,桂东县多措并举,就业、产业齐入手,做到“搬家”更要“帮业”。
目前,全县有劳动力的4315户搬迁户充分就业。通过发展茶叶、药材等产业,发展禾花鱼、牛羊等养殖,带动一半以上搬迁户不同程度增收。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从根本上实现“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告别了过去靠山吃山的日子,接下来就是向着小康迈进。”桂东县易地扶贫搬迁办副主任马岁欣说,做好易地扶贫“后半篇文章”,稳得住、能就业,增强搬迁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关键。后续还将重点抓产业和就业,搭建更多平台引进更多企业促进稳定充分就业,同时引领创新创业。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用梅
编辑:周蕾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