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奕辰 郭思源 郴州报道
“群众办事更顺心了,上班更舒心了,为民办实事更‘走心’了”。近日,随着北湖区增福街道“两中心 两平台”项目投入使用,曾经的“板房街道办”已搬进了新办公楼,宽敞整洁的办公环境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以前到街道办事是板房,条件比较艰苦,很不方便,地方难找,空间狭小,而且周边配套服务也不完善。现在不同了,便民服务大厅的综合窗口就可以“一件事一次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市民廖智武说。
年轻的增福街道成立于2012年6月,是随着高铁西站一同兴起的新城区。它既是郴州的门户之地,又是城市扩张开发的热土,辖区内拥在建项目20余个和360余家企业。
与欣欣向荣的项目建设相比,街道办的“大本营”多年来却都是由一间间临时板房组成。
干部职工们以板房作为干事业的主战场、主阵地,干在板房,吃在板房,住在板房,因此时刻保持了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状态,为辖区建设发光发热。
郴州经开区浙商智造产业园项目是全市首个4.0工业产业园,主要建设定制厂房和配套用房,通过自主运营,打造“产业集群、土地集约、服务集成”的郴州工业地产标杆。项目选址于增福街道长冲村6组,建设规模约150亩,于2023年5月正式启动,时间紧,征迁工作难度大……这是推进该项目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
“为了让项目快速推进,早日完成任务,有些村民白天在外务工,我们就延长下班时间晚上继续入户做工作,”增福街道办事处重点办主任刘健回忆说,白天入户走访,晚上调度研判情况,面对艰苦的板房办公环境、高强度的工作,无人喊苦喊累,熬夜加班已是常态。
“角色互换,将心比心”,项目建设得到村民的支持。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街道顺利完成了50余户的征迁工作,为项目推进按下了快进键。
“刚来的时候,我们整个项目还是一片村庄,让我意想不到是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基本上完成了征拆工作,大大提升了我们在这边发展的信心,”浙商智造产业园招商副总监陈达说。
增福街道城前岭村4组是增福街道城前岭村一个靠山村落,交通不是很便利,村民用水的水质和水源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村民们都期盼能早日喝上东江湖的自来水。一面是群众的期盼,一面又是资金短缺的现实难题,怎么办?
“老哥,自来水工程没有那么多钱,你家的青苗补偿款你看能不能免了?”增福街道城前岭村支部书记廖坤又一次走入村民家中,商量青苗补偿具体事宜。
青苗补偿费是自来水工程损坏村民青苗所产生的,应由项目业主即城前岭四组支付给被损青苗所有人,因为项目经费本就不足,街道和村组干部只好与村民“交底”,协商减免补偿,经过沟通,19户村民同意免除青苗补偿费。
“修自来水是在给我们村办好事,作为村民本来就有责任和义务筹款建工,免了青苗补偿费把有限资金更好地用到刀刃上,值得!”村民廖长全还说,“那段时间街道和村组干部为了解决村里用水问题,每天四处奔波,到处查看确认,交流汇报,想办法解决难题,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威和村支部书记廖坤连续熬夜眼睛全是血丝让人心疼,看着他们的真情付出,我们村子的人都很感动的”。
“基层干部做事没有啥诀窍,靠的就是一张婆婆嘴、一双汉子腿、一片赤子心。”增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丽琴坦诚地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相关部门地支持下,终于克服了项目资金不足的困难,成功地将自来水送到了城前岭村4组村每家每户,解决了200余人的用水问题。
增福街道成立11年来,干部职工虽在条件艰苦的板房里办公,但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始终坚守为民情怀,使街道从一片过去没有产业、交通不便偏远的郊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项目林立、交通便利的腾飞新区,为郴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或许是因为街道成立之初,就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大家习惯了奋战一线的工作节奏;或许是因为艰苦条件,磨砺了意志,大家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如今,增福街道虽搬进了新办公楼,但街道干部职工仍将继续保持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状态,抓住郴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园区的机遇,通过发展来解决老百姓的发展空间不足、致富难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奕辰 郭思源
编辑:胡用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