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92岁的军休干部邸德全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聊起了70多年前的往事。他精神矍铄,全然不似一位几近百岁的老人。
在交谈中,邸德全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一桩桩事、一个个人在他的口中跳出历史,就像一列历经风霜的绿皮火车载着那些峥嵘岁月缓缓驶来。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杨怡晴 实习生 王婉霖 郴州报道
1949年4月,18岁的邸德全胸前佩戴着一朵大红花,与同批入伍的“新兵蛋子”们一起,在乡亲们敲锣打鼓地欢送下从村里来到县城。北方的冬天格外漫长,即使到了四月气温仍然像“吝啬的葛朗台”。与天气截然相反的是这群兴奋的新兵,他们聚在登记室里热热闹闹地聊天。
“你为什么当兵?”——邸德全记得,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愣了一会儿。这时,他听到人群中传来了四个字:“保家保田”。那是邸德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他在心中暗自笃定:“我当兵是为了保家保田!”
1950年7月,邸德全被派往丹东修建浪头机场。同月,“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45天后,机场工程暂停,邸德全所在部队开始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准备。而这座当时的小型军用机场,在战争中也贡献了一份力量。1950年10月2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师以丹东浪头机场为枢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飞行作战任务。
“那时候好困难啊。”邸德全感慨万千地说起他在后勤部队看到的一件事,“一匹马前进90公里运输物资再折返,往返180公里一口草都没得吃。”
一行大军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穿越无人区。邸德全说,当时为了躲避美军的飞机轰炸只能简装行军。当历经重重考验的部队终于抵达南朝鲜时,全军的口粮已经所剩无几。就是在这种缺粮少弹的艰苦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们英勇地对抗武器精良的美国大兵,夺取了战争胜利。
回国之后,邸德全被安排进入学习班,系统学习后勤保障与作战相关知识。当兵之前,因为家境贫寒,他仅仅在村里读过一两年的书,属于“刚刚扫盲”的程度。学习班的同学绝大多数文化程度都很低,邸德全记得有一次老师讲到“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了就要下雨”。
什么叫“饱和”?班上没几个人能明白。于是,老师拿起一杯水往空杯子里倒,满了之后,水从杯子里溢出。老师说,这就是“饱和”。“老师给我们上课,就像小孩讲故事一样。”邸德全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当时的情形。
在学习班上了一年的课后,他被调往南方军区。1957年7月,邸德全来到湖南,并先后在蓝山县兵役局、郴州军分区后勤供给科、临武县人民武装部、郴州军分区后勤部工作。“搭礼堂、建房子、修劳改所……我就一直各地在搞建设。”邸德全说道。后来,他的心脏出了毛病,许多工作只能减少或暂停。
1987年5月,邸德全在郴州军分区离休,但他并未回到老家辽宁,而是选择在郴州安家,成为郴州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站一位离休干部。
回首38年的军人生涯,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4次。1988年,邸全德还获得了中共军事委员会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92岁了,还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这是邸德全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只有节约用电,少开瓦数高的电器,以及节约用水。”邸德全半开玩笑地说道。他还时常提醒身边的人,要心胸开阔、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心满意足地活着,“我们不能被困难打倒”。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蒋匪军……”邸德全再一次哼唱起这首创作于1950年的军旅歌曲。一句句歌词从邸德全的口中蹦出,他的眼中也渐渐泛出了泪花。
70多年前,当他第一次奔赴异国他乡作战时,这首歌是鼓舞每一位像他一样的战士的力量源泉。时至今日,《我是一个兵》这首歌仍然牢固地刻在他的记忆当中,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仰。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杨怡晴 王婉霖
编辑:胡用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