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成家
在天寒地冻的日子,惟有美食最能抚慰人心,只因那些温暖的食物,从冷冰冰的食材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的过程中,注入的都是亲人满满的、浓浓的爱。
我的家乡——湖南桂阳北半县,农人劳作之余喜欢喝茶,尤其是自家种植自己采摘亲手炮制的粗茶。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细奶奶精心烹饪的豆豉茶。
豆豉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和水豆豉。
豆豉,古代称为“幽菽”,也叫“嗜”。不仅能调味,而且可以入药。中医学认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宽中除烦、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头痛、胸闷烦呕、伤寒寒热及食物中毒等病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国家贫穷、医科专家奇缺,在广大的农村更是缺医少药,乡村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赤脚医生,他们没有固定编制,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老家——80年代的桂阳县流峰镇南塘村整个行政村只有一个姓尹的赤脚医生,小朋友们对这个尹医生很是畏惧,在当时村里流传这样的说法,谁家的小孩调皮不听话,大人就吓唬他说:“尹医生来了”,孩子会马上不敢出声。小孩子肌肤本来就比较娇嫩,针头刺进去会很疼痛。很多宝宝刚开始第一次打针不知道打针会疼就没有反抗,但他们打过针后并体验到了打针的疼痛,就会下意识害怕打针。所以在村里,小朋友们都怕尹医生尤其怕他来打针,我也不例外。
冬天下雪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南方的雪天虽然无法同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相提并论,但也有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韵味。目之所及皆被白雪覆盖,房屋、道路、溪流、田野、山岗,以及大小山岭上的大树小树,无一例外。置身于白雪王国,整个世界安详而纯洁。这个时候,最快乐的莫过于村里的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大家伙玩得忘乎所以。当这些都玩得不爱玩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们商量出了新的玩雪方式,我们自己找一些光滑的竹片、木片自制一套滑雪设备,绑在脚上呼啸着从山岗上或是高高的土堆上滑下来,大呼小叫,欢乐的气氛冲破云霄。下雪的日子,上学前妈妈总会用围巾手套帽子把我全副武装,仿佛受一点寒冷就能让我生病一样。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都藏在了与雪有关的日子里。
也有让我烦恼的时候,滴水成冰的日子,有一次在池塘边玩耍,因为顽皮一不小心掉入池塘里。挣扎在齐脖深的水中,我“噗嗤、噗嗤”连吃了几口塘水,在伙伴们的帮助下好不容易爬上岸边。衣裤鞋袜早已湿透,北风吹来,冷的我瑟瑟发抖,喷嚏打个不停,心慌意乱中地往家赶。看着我狼狈不堪的样子,母亲既爱又恨,心急如焚地帮我脱衣换裤,并用热水擦拭我满身的污渍。我就像所有做错事一样的孩子,大气都不敢喘,心情沮丧地听母亲数落。当晚,我就发烧了,数九寒天生病可真是让母亲焦虑不安。碰巧,尹医生外出采购药物去了,母亲急的只掉眼泪。细奶奶闻讯赶来瞧我,摸着我滚烫的额头,眼神中全是关爱。“实在不行,我去熬一锅豆豉茶,喝了准保好!”话音刚落,细奶奶便返回家中张罗起来。她找来桂皮、八角、辣椒、生姜、葱白、豆豉、紫苏、大豆、花椒、茶叶等,全部混杂倒入铁锅里,架在火塘中,用柴火猛烧。熬制二十分钟左右,直至锅中所有的原料都翻滚不知多少遍,才把熬制的沸水倒入瓷碗中,这便是细奶奶口中的“豆豉茶”。母亲接过“豆豉茶”,用调羹舀起,轻轻地吹拂,感觉不烫手时,送入我嘴里、流淌至我肚子里,喝完后那种又辣又香又冲鼻的滋味,令我不由得喷嚏连连,眼泪鼻涕止不住地流出来,身上的寒气仿佛随着喷嚏迅疾而出。看着我整个人变得舒展起来,细奶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母亲则双手合十,口中念着“菩萨保佑”,她们俩眼角眉梢都溢出了笑容。
又是一年春来到,灼灼桃夭花枝俏。岁月斑驳了青砖碧瓦,却掩不掉心中那些积蓄的温暖;流年冲淡了往日记忆,却抹不走心中那些温暖的瞬间。细奶奶和妈妈早已化作天上的流星,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地上的我们,时至今日我还深深怀念那年寒冬里的豆豉茶,因为它一直温暖着我的心我的胃,叫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成家
编辑:何雨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