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两代人心中的孔子
2023-08-24 15:02:15 字号:

两代人心中的孔子

时节已是初秋,气温却仍停留在仲夏,冒着酷暑,我再次来到北京城中心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仰看“万世师表”的牌匾,我伫立了很久很久。一个师者,几千年后仍让世人敬仰膜拜,是多么地荣光!“孔子”二字穿越时空,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仍是点击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只要上学,就绕不开“孔子”这个圣人。

文化不高的父亲对孔子甚为崇拜。现在想来,父亲崇拜孔子或许跟他曾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有关。尊师重教,父母亲一向是言行一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父亲月工资不足五百元,有一次学校号召家长为灾区捐款,大多数同学家长捐一元、两元,甚至捐五元的都寥寥无几,只因上初中的小妹是班长,父亲在家长会上带头捐了一百元。回家后,没工作收入、一字不识的妈妈听说后,没有一句怨言,在自家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如此慷慨,父亲不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更好配合学校及老师的工作,在自己小孩面前做好表率。

家里还是红砖搭木板来当床时,《小溪流》《少年文艺》《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这些期刊杂志已是我们兄妹饭前饭后的最爱了。后来,我问过父亲,当年为什么订那么多书报?“老师说多看书读报对孩子成长有益!”父亲的回答简单明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可见一斑。兄妹几个唯有用一张张“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奖状来回报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并陆续跳出“农门”,终生与书报结了缘。

我家与学校相邻,这座居于城南、依山而建的完全小学一直是我们县里耳熟能详的重点小学。时间一晃过去了几十年,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槐树伴着我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疫情前校园里常见年迈母亲走动的身影。“没事去学校走走,多看看我家当老师的、读书的”,这成了老人的囗头禅。有一天上午,母亲看见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正严厉批评自己调皮的孙子。“我急急忙忙躲起来,免得被老师看见,说他太严厉,担心他以后不敢管。老师不敢管你的孩子、不想管你的孩子,这个家就开始走向败亡了。”这是父母经常对亲戚的劝诫。

受父母亲影响,1989年从郴州师范毕业未满十八岁的我从此站上三尺讲台。“你拿国家工资了,就要尽职尽责。农村的孩子只有靠读书改变命运,你要做他们的严师益友。”这是父母对我笫一天去村小工作时的叮嘱,三十多年来,我一直牢记在心。工作期间,我读过《爱的教育》,读过《论语》,翻阅过大量的教育教法丛书,印象最深的还是《孔子》传记,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一直激励着着我不断向前。

现在,我工作的小学——桂阳县北关完小是一座百年老校,校园虽不大但处处彰显玲珑精致,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我的直觉告诉我,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远比校园里正在进行的教书育人要重要得多。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大多数青壮年远赴沿海发达城市务工,未成年的儿女往往交付给年迈的父母看管,我校学生留守儿童占了一半以上。今年上期,一个单亲留守女孩,敏感、不爱学习、撒谎等缺点时时在她身上体现。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一个老师的本能,但如果能不厌烦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并将其教好,才是最令人崇敬的。“做学生的严师益友”父母的叮嘱总能给我无穷的力量!昏暗的路灯下,窄窄的小巷子常留下我修长的身影,登门家访是常态。不断疏通孩子的心结,无数次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反复如此,如此反复,眼见小朱、类似小朱这样的学生又爱上书本,脸上有了阳光灿烂的笑容,我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心中欣喜不已。

社会是多元化的,参天大树与绿茵小草都值得尊重。“五指有长短,但各有其用”这是人所共知的俗语。如果他(她)是一棵参天大树的种子,就要想方设法助他(她)成为国之栋梁;即便他(她)只是路边一朵默默开放的小花,也要吸引几只小蜜蜂来吮吸他(她)。“嗡嗡吟唱”甘甜他人、陶醉自己,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夜深人静时,回忆起父母的教导,反思自己工作的历程,苦思冥想与父母心中的“孔子”距离还有多远?对每个个体生命的一视同仁、却又因人而异加以呵护,这不就是传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吗?祈愿今天所有的为人师者,都能升华孔子的教育思想,让抑郁、绝望的阴霾永远不要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滋长。

教书育人的路还长,从教三十余载的我还在不停地思考、不断的努力,竭尽全力引导每一个学生向上向善!扶着孔庙的红墙,看着一队队来自五湖四海前来研学的孩子们,蓝天白云下的他们活泼开朗、乐观自信,如棵棵白杨树挺拔向阳茁壮成长。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徐文华

编辑:何雨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