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邱佳乐 郴州报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邓仁刚任教期间,优美的昆曲曲调时常能在他的课堂中听到。
邓仁刚,是北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也是一个“非遗昆曲发烧友”。在郴州市三中工作期间,他将昆曲融入课堂,让语文课变得灵动诗意。为了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诗词的意境,邓仁刚根据昆曲曲调即兴吟唱课本里的诗词,还让学生一起边唱边演,让诗词“活”起来。
“邓老师的语文课很有个性,我特别喜欢他教诗词,因为他能挖掘昆曲亦诗亦歌的特有属性,唤醒诗词的音乐基因。”学生雷清雲说。
为了将一次次的随性吟唱变为一件件可以复制推广的成品,邓仁刚和音乐老师一同把选入高中教材的《虞美人》《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雨霖铃》《南乡·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诗词以昆曲曲调的形式写成简谱,做成诗词昆唱系列在市三中语文教研组推广。
“邓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引路人,他在课堂上讲昆曲、唱诗词,这让我对戏曲产生了兴趣。高中时我学了编导,邓老师讲的东西对于我学专业很有帮助,后来我以全国联考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编导系,我真的非常感念邓老师。”学生吴昊回想起当初邓仁刚的课堂感叹道。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爱上昆曲,邓仁刚深入挖掘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戏曲篇目和昆曲元素,结合昆曲通识介绍,开展了讲赏互融、唱演结合的昆曲艺术讲座。讲座上,他将昆曲的悠久历史和“湘昆”家底娓娓道来,分析昆曲的艺术特色,还让学生穿上戏曲服装表演昆曲程式动作。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一次次趣味盎然的体验,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了上下五千年的非遗瑰宝,领悟到昆曲的文学美、音乐美、表演美和意境美。
从郴州市三中到桂阳县三中,从福城郴州到新疆吐鲁番,邓仁刚的昆曲讲座没有停下脚步,他把非遗文化种子播撒到无数学生的心田,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助力。
2021年12月,邓仁刚从市三中调到北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初心,他利用新平台在教师培训中开展非遗昆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让更多的老师行动起来,成为“非遗同行人”。结合多年的昆曲教学研究与实践,邓仁刚开发了《昆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传统文化赋能教师素养,融合教学落实新课标》等培训课程。深入涌泉小学、市十九中、增福中学等学校,从昆曲演绎古典戏剧文本、链接古代散文小说、吟唱古典诗词三个维度对北湖区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郴州市五中副校长刘积义告诉笔者,他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特别的培训,邓仁刚注重引导老师思考、挖掘、勾连昆曲与教学的结合点,既基于核心素养从语文本体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又从昆曲艺术欣赏角度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力,带给老师们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和鲜活的教学启示。
“独行快,众行远”,邓仁刚在昆曲传承推广路上不断求索,收获满满。他撰写的《基于“五育并举”背景下昆曲融合美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入围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他主持的《中小学美育与昆曲融合路径的研究》课题正在申报郴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在邓仁刚的辐射引领下,北湖区的老师们“动”了起来,他们或在自己的课堂上融入昆曲等剧种,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戏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校本课题研究。郴州市南燕小学的戏曲精品课例在郴州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郴州市六完小、郴州市兴城小学等6所学校被授予“湖南省中小学戏曲传承教学研究实验基地”。
邓仁刚积极推进非遗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以北湖独特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使学生沉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营养液”中,更为文教旅融合发展助力。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邱佳乐
编辑:胡用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