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专访 | 吴道源:生态文明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生态社区
2023-07-16 11:30:23 字号:

专访 | 吴道源:生态文明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生态社区

图片1.png

丽水景宁生态社区试点项目。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胡用梅 郴州报道

人类的理想生活以什么为承载?

如果将这个问题抛给吴道源,他的回答一定是生态社区。

什么是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全称生态文明社区,吴道源将其定义为,“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机体。”

7月11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社区基金主任吴道源来到郴州汝城文明瑶族乡调研,走访沙洲村、塔林瑶族文化村、秀水村。

翌日,红网记者对话吴道源,从他的人生历程出发,探讨关于生态社区、乡村振兴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促进的设想、规划与蓝图。

转折:从“卖图纸”到“绘蓝图”

吴道源时常笑称,自己以前就是个“卖图纸的”。

西接天安门广场,北靠长安街,南临北京站——2011年,湖南大厦在北京落成,从此“湖南人在北京有了新家”。

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开始着手在北京打造一座大厦,全权负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而在前半生,吴道源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自己带领团队经过层层竞标拿下了这座大厦的设计权,“客居北京的湖南人,亲身参与了‘新家’的建设。”

那么,一个颇为成功的设计院负责人,为何会从零开始探索生态社区?

转折源于一次意外。

自小的生活于山野之间,让吴道源从骨子里就亲近自然。工作之余,他时常独自驾车去全国各地的乡村开展田野调查。2012年8月,在藏北的一个无人区中,吴道源遭遇严重车祸,与死神擦肩而过。这让他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找寻生命的意义。

当年,吴道源辞去了设计院的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开始探索“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第一站,他来到了滇西北处的丽江,并在此建设了“印心石屋”生态小院。印心,取自岳麓山上的一块石碑的刻字,而佛语也曰印心,即印证于心而顿悟。坦率地讲,“印心石屋”之前,吴道源对于生态社区的设想基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心灵属地。“印心石屋”之后,他发现理想生活开始与现实生活接轨,而它们的连接点是生态社区。

2020年5月22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成立35年周年之际,中国绿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正式成立,吴道源任主任。与此同时,还成立中国绿发会自然教育学术委员会,“以自然教育构建生态社区的共识。”

自此,吴道源对生态社区的探索之路迈入快车道。

落地:从精神乌托邦到村庄试点

生态社区的起源应当追溯至什么时候?

2019年,吴道源写了一篇名为《生态社区发展简史》的文章。他认为早在2000多年,老子就在《道德经》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最初雏形。

而在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展望心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托马斯畅想理想家园的乌托邦,再在19世纪初,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讲述“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真谛,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等等,人们“思想的羽翼”越发丰满,并逐渐开始对于生态社区的探索。

从空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吴道源选择从村庄开始试点。

在多年摸索中,吴道源及其团队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人类文明永续(生态文明)”的自然教育逻辑出发,确立了BCON(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自然教育基地、生态厨房、生态文明幼儿园三个核心项目。

图片2.png

生态厨房“丰收季”。

吴道源介绍道,BCON生态自然教育基地的目的是培育“生命一体的世界观”(吴道源认为这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世界观),即教育凝聚生态文明共识。生态厨房则利用在地食物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吃一种食物,可以把一种生物吃‘绝’了,吃一种食物,也可以把一种生物吃‘活’了,比如小龙虾、牛蛙养殖。”因此,如何引导 “健康的吃”蕴含了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打造生态文明幼儿园,就是“从娃娃抓起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三个项目互相耦合,构建了生态社区有机体的“母细胞”。基于此,吴道源已经打造浙江千岛湖、杭州良渚、丽水景宁、陕西留坝四个生态社区试点基地。

以留坝生态社区为例,当地以生态文明幼儿园、生态厨房、生态赏鸟旅行项目及筹建以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生态自然教育基地,帮助当地居民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应生产生活能力,推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产业生态建设,实现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29日,陕西留坝县成立了“留坝生态社区博士工作站”,这意味着留坝生态社区先行先试创建工作提上日程。

截至目前,中国绿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自然教育学术委员会已支持打造了4家生态文明社区先行先试、协助创建了116家生态文明驿站、链接服务了3000多家生态教育基地。

破局:生态社区与乡村振兴如何并轨

乡村的生态价值如何转化——这是吴道源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他向记者展示了他亲自绘制的一张示意图。他将生态社会的三个维度视为互有交际的圆圈,三个圆圈的核心交集是“美好生活”。“也就是说,生态社区的核心与目标是创造‘美好生活’。”吴道源解释道。

图片3.png

吴道源所作生态社区示意图。

展开来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产业链条——这与乡村振兴的理念不谋而合。

吴道源聊起了此次调研汝城文明瑶族乡的所见所想。

瑶医瑶药一直是中华医药典里的良方,当地居民对此十分了解,吴道源认为这是“BCON邻里生物多样性”的在地呈现,可以将其开发成课程。“那么以沙洲为例,外地游客来了之后,在倾听‘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的同时,还可以讲解瑶医瑶药。”他解释道,当地居民在讲解一株草、一味药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报酬,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树立文化自信。

而这只是第一步,以此为开端,居民与游客之间建立起了情感联系。那么紧接着,游客去居民家里吃饭就不像在饭店吃饭一抹嘴就走了,而在“家”里吃饭,“看见优质农产品,游客可能抓只鸡、摘把菜、带条腊肉,这就产生了销售。”

吴道源认为,当生态环境成为村民赖以吸引游客的资本,生态资源就实现了价值转化,当地人也会自觉保护环境,因为“当地的花草动物都是‘生产资料’。”

“这些都是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的体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给游客带来了‘美好生活’的体验。”他总结道。

吴道源认为,沙洲村依托“半条被子”的红色资源已经创造了可观的“存量市场”,但要把客人留下来,将客流变成“客留”,关键在于绿色资源。“为了健康、为了理想的生活方式,游客才能在一个地方住上3天乃至一周以上。”

与此同时,他提出与红色相对应,沙洲村在绿色上也要打造出一个统筹的独创IP,回答“为什么来沙洲”的提问,“打造生态社区就是一个与红色匹配的绿色IP。”

图片4.png

吴道源参加第六届中国有机大会。

未来:生态社区走向何方

在2020年的一次公开采访中,吴道源曾表示:“未来10年,将是中国生态社区发展最蓬勃的十年。”何以佐证?他讲起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生活方式与态度所发生的转变。

吴道源认为,疫情启发了全社会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从快节奏、高效率的功利主义生活方式到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疫情期间,往往以社区为一个“防疫单位”。人们在社区范围内,开展防疫工作、保障日常生活,社区工作人员成为社区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纽带。这让人们对社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接触生态社区的这十余年间,吴道源发现整个社会民众正在逐步回归生活,并且关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就现状而言,社区,尤其是高度城市化的社区通常是由一群陌生人构成的原子社会。而在疫情期间,人们意识到必须互帮互助,而这也是生态社区能达到的效果。”

人员流动的社区因生态文明的共识,成为稳固的共同体——吴道源认为这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极具价值。

图片5.png

吴道源(一排左三)带领海口经济学院的学生开展乡村实践。

与此同时,难题犹存。

吴道源认为,当下构建生态社区存在构建共识、落地执行、人才培养三个难点。

具体来说,“构建共识”就是民众对于生态社区广义上的认知以及全社会的认可度,“生态社区的全称是‘生态文明社区’,它并非狭隘的关注自然生态,还包含产业、社会等方面。”与此同时,生态社区建设尚且缺乏样板和模式,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个过程哲学。“在我关注生态社区建设的这十几年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可见人们对此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吴道源感慨道“但这仍是一个极为小众的研究方向”。

目前,生态社区主要在进行条件较好、资源优越的地区先行先试点,“但随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未来,生态社区应当是全社会共同推进。”吴道源说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杨怡晴 胡用梅

编辑:肖雅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