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基地扩建施工中。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0日讯(通讯员 刘秀兰 肖伟平)11月8日,安仁县神州村蔬菜产业园一派繁忙的景象,20余名劳动力分工合作,平整土地、搅拌混泥土、焊接……一排排连栋钢结构大棚已初具雏形,这是安仁县萧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芦笋基地(以下简称萧仙芦笋基地)扩建的现场。
今年入夏以来,连续的高温少雨天气,给农业带来不少灾害性影响。安仁县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结合主题党日实践活动下沉基层,到蔬菜产业园查看芦笋长势、进行技术指导、宣传产业扶持政策。
安仁县农业农村局党员干部开展技术指导、宣传产业政策实践活动。
据萧仙芦笋基地负责人周芒文介绍,去年种下50亩芦笋长势良好,公司通过有效田间技术管理、开挖深井、精准滴灌等措施,把干旱影响降到最低,这些钢结构大棚,具有很好的保湿保温作用,这就是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优势,不再靠天吃饭。今年公司又流转了300亩土地扩大规模,芦笋有两年生长期,一次栽植可采收15年以上,而且产量逐年上升。芦笋被称为“蔬菜之王”,市场行情十分不错,不愁销路,公司还规划建设冷库、标准化生产车间及芦笋精深加工生产线,打通从产到销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服务,走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路子。
于危机中发现商机,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你看这晴空万里,正好适合户外搭大棚,工人们不会被冻得鼻青脸肿,有利于赶工期,预计再过2个月,2023年春节前大棚建设就可以完工”。这就是周芒文眼中的“天时”。
至于“地利”就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县、乡、村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一是县级对农业产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很大,县农业农村局为芦笋基地办理“二品一标”(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提供服务指导,并安排蔬菜技术顾问,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二是乡、村两级政府推动,芦笋基地300亩土地流转很顺利,为扩大规模、安心生产提供最大保障。三是芦笋基地的附近,高速公路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后期芦笋主要销往长沙、深圳等地,让销售之路更畅通,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劳动力优势就是最大的“人气”“人和”。这些在地里忙着建设大棚的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因为疫情原因,广东那边的工作不好找,正好这些农民工搞过建筑,能吃苦又有经验,足足有20多个劳动力,可以有效保障基地扩建项目的工程进度。芦笋地里会一直很忙,工程完工后马上投入新一批芦笋种植。前期50亩地的芦笋也要进行清园、除草、施肥、浇水,预计到2023年清明节能够日产芦笋10000斤以上,可以解决当地一批农民的就业问题。芦笋基地采取“产业项目+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产业支撑、劳务带动、土地流转等,多渠道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整合资金、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助力,芦笋基地将打造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刘秀兰 肖伟平
编辑:周蕾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