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临武戏曲:传承民族精神 守护“中国魂”
2022-07-22 11:38:54 字号:

临武戏曲:传承民族精神 守护“中国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恒珲 郴州报道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守护传承着民族的根与魂。改革开放以来,临武县戏曲文化生态再次焕发盎然生机。自创设湖南省级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临武戏曲人坚守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传统戏曲、传承民族根魂,开拓创新,谱就了一曲美丽动人的精神长歌。

演员正对着镜子化妆1.png

演员正对着镜子化妆。

临武戏曲主要有傩戏、祁剧、花灯小调、渔鼓、丝弦、竹马、闹春鼓等,多达10余种,多种戏曲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梳妆台前,他们涂脂抹粉、描眼画眉、戴头冠……乐器声一响,他们一秒入戏,唱念、做打,力争情韵入戏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台前还是幕后,年老或年轻,戏曲人们默默挥洒着汗水,一次又一次地撼动着观众的心灵。

临武花灯小调“骑竹马”1.png

临武花灯小调“骑竹马”。

临武傩戏是明成化年间由永州市蓝山县里田传入,现存于水东镇油湾村,当地人称为“舞岳傩神”“神狮子”。傩戏与傩祭共存,每年只在正月里表演。分为内坛傩戏与外坛傩戏,临武内坛傩戏有《三娘关》《夜叉关》《云长关》《土地关》《二郎关》等剧目,虽为五“关”,实为一坛完整的剧目,即《三娘寻夫》。

临武县油湾村古戏台正在上演傩戏吸引众多游客观赏1.png

临武县油湾村古戏台正在上演傩戏吸引众多游客观赏。

王太保是从80年代初开始接触并学习傩戏,2006年在省、市、县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之下开始在油湾村发掘并保护临武傩戏,作为第16代传承人,王太保承担了临武傩戏整理、保护和传承的主要任务。

王太保介绍,他从父亲手中接过傩戏的衣钵,再把这些技艺传承给下一辈人。通过几年的培训,目前,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三个阶梯的传承模式,人才济济。

当下,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传统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学戏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但谁曾想过,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剧目里,传统戏曲唱出了多少的波澜壮阔、情意绵绵与慷慨悲歌。近年来,临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戏曲历史文化生态发展,把临武县丰富多元、各有特色的传统戏曲生态资源,作为临武县的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的底气和底蕴,把戏曲文化生态传承保护与彰显楚南古邑、现代临武的城市品味相结合,与打造“千年古县·龙源临武”文旅品牌有机结合,与县域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相融合,在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和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和保障。临武县戏曲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戏曲演艺得到更大范围的接受、推广和传播,戏曲美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尊崇、研习和传承。

临武祁剧少年班正在练习1.jpg

临武祁剧少年班正在练习

临武戏曲文化研究者吴泽军说,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孩子学习临武传统戏曲文化。这些年一共举办了6期少儿戏曲培训班,其中,有傩戏少年班、祁剧少年班,总共参训的人员、学生约两三百人。同时,这些培训学校、戏团还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排练了少年版的傩戏和祁剧节目,为临武的少年儿童文化艺术生活提供了很多的展示平台和途径。

近年来,临武县在戏曲传承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与时俱进创作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人新作,如祁剧新作《芹塘颂》《梨园春》。花灯小调新创戏曲作品《夫妻进城》《李强办婚事》《感谢亲人 感谢党》在省、市多项展演活动中得奖,并多次参加对外交流演出。

临武戏曲文化研究者吴泽军认为,近几年,临武全县的戏曲文化生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戏曲演艺日趋活跃。不仅在县内赢得了很多的演艺市场份额,还走向嘉禾、蓝山、宜章、广东连州等地,平均每年演出达到300余场。既满足了社会对戏曲文化的市场需求,又促进了戏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临武的戏台、戏团、演艺队伍、演出活动,不仅成为了临武新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县精神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和美丽名片。

临武特色祁剧在旅游节上演出1.png

临武特色祁剧在旅游节上演出。

下一步,临武还将进一步创新戏曲资源利用发展的合作机制和模式,拓宽新时代戏曲团体生存发展路径。创新扶持激励机制,创新戏曲人才培养、引进和应用机制,把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好、发展好,为创建国家级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奠定条件和基础。

临武戏曲文化生态是临武人民精气神的充分体现,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土壤。文化传承的灵魂在人,这些年来,许许多多的基层戏曲剧团,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仍然不失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不失戏曲人应当秉持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传承民族精神, 守护“中国魂”。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恒珲

编辑:胡用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