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挖掘郴州红色文化,推介郴州红色资源,讲好郴州红色故事,6月16日起,红网推出“追寻红色印记 颂歌风华百年”系列报道,推出践行“三牛” 精神的模范,全力打造“一极六区”,助力郴州高质量发展。
红网时刻见习记者 周蕾 郴州报道
2010年,彼时的他还在外务工,彼时的家乡道路不通、水源靠井水,没有任何村庄基础设施。清明时节,回家扫墓时看见家乡的父老生活贫困,没有经济来源,这时他就有了留在家乡的念头。后来,他回家创业,带领着一部分人养蜜蜂走向致富道路。
他便是现在的资兴市州门司镇水南村村支书邓智平,他的家乡是位于资兴市东北部的州门司镇水南村。水南村全村耕地面积 2600 亩,拥有较多的土地资源。由于交通闭塞,居住分散,缺乏市场意识,大多数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业。
2017年,在家乡创业的邓智平接任资兴市州门司镇水南村村主任一职,为水南村干部群体注入年轻血液的同时带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开拓创新,首创“支部农场”产业发展模式。“支部农场”就是通过“支部+村民和贫困户+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模式,以支部为龙头,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开展“支部农场”,村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受益,在家门口工作,兼顾家庭与工作,还可以入股村集体获得分红,村庄也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产业发展。
艰苦奋斗,实现新增长。为了引进企业以及藤茶、辣椒两个示范基地建设,邓智平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起早摸黑,来回奔波,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率领全村干部群众风里来,雨里去,苦干实干,终于使藤茶、辣椒两个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扎根一线,服务村集体。邓智平与郴州市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开展村组交通设施建设,贫困户住房新建、改造、易地搬迁,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村"支部农场"核心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其他产业也得到一些发展,还垦复了大量的抛荒地,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惯的一些变化,还吸引了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山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从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4万元,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20万元。邓智平所在的水南村已经闯出了一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山区产业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新路。邓智平表示,未来将对已开发的产业进行提质升级,并继续扩大“支部农场”建设规模,吸引更多在外务工村民回到家乡,壮大水南村村集体经济力量,走向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周蕾
编辑:张晓妮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